目前分類:比較觀點 (3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新書《南北韓:東亞和平的新樞紐》導讀:

南韓進步派視角的「韓半島政策」提案

 

董思齊  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卓越新聞獎自 2013年開辦「亞洲華文新聞專業論壇」,後擴大邀請非華文媒體代表,並更名為「亞洲新聞專業論壇」,迄今已舉辦六屆。本年度(2019)論壇主軸為「網路時代的新聞真相」,邀請日本、韓國、中國、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台灣代表進行各國經驗分享。

 

  

由左至右分別為:林學賢先生、發表人尹碩斌,以及討論人董思齊。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大學的「大學路」:韓國學生運動對民主轉型的重要性

董思齊

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

初次到韓國旅遊者,若想體驗一下韓國青年的藝文活動,絕對會被推薦到地鐵二號線的弘大入口站(弘益大學)或是位於地鐵四號線惠化站旁的大學路。相較於新村或弘大週邊以吃喝購物為主的大學聚落區,大學路展現出相當不同的風貌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五發生一件對「在台灣的韓國研究」的重要大事。在高雄大學河凡植教授的努力推動之下,高雄大學東亞語文學系獲得韓國學中央研究院的資助,成立了南台灣韓國研究的重要新據點:高雄大學「韓國研究中心」。

 

本人亦有幸參與該中心所主辦的第一次研討會:「促進台韓交流與培育韓國學人才之相互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在會議中,我整理了〈台灣韓國研究的現況與問題點〉一文,透過分析這五十年來在台灣以中文發表的韓國期刊論文與學位論文,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將內容簡單整理於後,提供參考。

 

一、相較於在台灣的其他區域研究(例如日本研究或中國研究),韓國研究的發表量相差甚遠。在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的核心期刊上,與韓國相關之研究數目也相對的不足。一般而言對於台灣的韓國研究之印象,大體上就是量與質上皆有所不足。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韓國的歷史教科書爭議:進步與保守理念之爭 

(本文精簡修改後近期將發表於國語日報社「中學生報」)

董思齊

(台師大東亞系博士後研究員/台灣東北亞學會副秘書長)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韓國《教授新聞》的一則報導吸引了我的目光。該報導的題目是:“우리는 교수가 아니라 천민 … 배타적 인종차별주의 극복해야 학계 산다”(我們不是教授而是賤民……必須克服排他的人種差別主義,學界才能存活)。

「美國留學派教授們難以生產出獨創性的論文」,這句話可說是韓國慶熙大學社會系的김종영(金宗英,音譯)教授在他近日所出版的《"지배바든 지배자: 미국 유학과 한국 엘리트의 탄생"(受到支配的支配者:美國留學與韓國精英的誕生)》一書中最重要的主張。 

201505140741331957713_20150514074248_01  

(《被支配的支配者:美國留學與韓國精英的誕生》一書之封面)

1972年出生的金教授是美國依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社會學博士,研究領域包括了知識社會學、教育社會學、科學技術社會學以及社會運動。透過1999到2014年之間,韓國留美博士身份地位與研究成果的縱貫性研究(longitudinal study)分析之後, 他認為學習美國理論與方法論,討論美國學者的著作,教職任用時優待留美博士,並且形成學閥現象的韓國學界,事實上是被美國學界的霸權所支配。亦即留美博士雖然表面上支配著韓國學界,但韓國學界不過是美國學界的從屬品而已。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稍微提到了日、韓、台的社會壓力,突然聯想到近年來跟韓國朋友往來時的小觀察。

在與韓國朋友其初次見面時所收到的名片上,不敢說百分之百,幾乎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會印上自己的手機號碼與個人常用私人信箱。也就是說,有必要時幾乎可以確定一定能「直接」聯絡到本人。

但相較之下,在過去我所收到的臺灣名片上,有一半以上只會留下單位的電話(頂多附上轉撥號碼),還有單位的聯絡信箱,以至於有急事時,往往得隔一陣子,才能確定資訊是否傳遞到想聯絡的人那邊(雖然,近來收到臺灣朋友的名片上附上手機號碼的越來越多,但比例還是差韓國很多)。

關於此點,根據一位知中友台的知名韓國學者之分享,韓國人很不喜歡找不到想聯絡的人,因此不喜歡沒印上手機號碼的名片,更討厭已讀不回,或是遲遲不回簡訊的人。他們會認為,這樣的人是不值得合作的對象。

此外,去年訪問首爾市長時,與對方市府員工閒談之際,詢問對方朴元淳市長與過去市長有哪些不同之處時,對方的回答之中,有一點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她說:「現在我們市府員工可以自行設計與印製自己喜歡的名片樣式了!」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益思特亞細亞研究坊三月四號所舉辦的黑箱與曙光:東亞政經脈絡下的太陽花運動演講中,吳叡人教授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跟我們分析如何透過東亞的政經脈絡來思考「太陽花學運」的意義。以下先分享其演講結論部份的文字整理稿,提供參考:

 

1   

 

結論部分: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近來,教育部長對於博士失業問題的發言,引起各界議論紛紛。而對於同樣面臨少子化且年產九千名以上博士(20138月與20142月,共計有9089位新科博士)的韓國來說,高學歷者的就業問題也成為韓國政府亟欲解決的問題。其中,因為求職困難與轉職更為不易,使得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博士的就業狀況,受到更多的注目。

 

韓國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博士的特徵:

 

2014年韓國取得博士學位者為對象來進行統計調查,我們可以發現韓國的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博士有如下的特徵: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六受邀參加了一場由李登輝基金會所主辦的「甲午戰爭 馬關條約與台灣變局研討會」。在這個研討會的第三個場次「甲午戰爭的受害者-朝鮮」中,我發表名為:『從「清日(甲午)戰爭」的歷史教訓思考當前韓國的外交安保戰略』的主題文章。事實上,早在今年四月間,我就被指名推薦來撰寫這個場次的文章。而也就是在那時,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見到笑容可掬的張炎憲老師。

2014-09-甲午戰爭海報-3  

在那次會談餐敘中,幾位與會的學者都是國內頗富盛名的史學研究專家,使得專長領域原非歷史研究的我,頓時感到萬分沈重的壓力。只是,在張館長和其他老師的鼓勵之下,當時的我只能硬著頭皮的接受主辦單位之邀請,並且不斷地懇請在座的學界前輩們不吝給予協助。

不過,由於場次的主題與學科領域和我過往的研究差距太大,也並非自己有興趣的研究課題,因此到了七、八月間,我還試圖想請主辦單位改邀韓國歷史學者撰寫此一場次之主題論文。但後來被主辦單位告知,還是希望以本土台灣學者的研究觀點來撰寫這個場次的文章,然後再請韓籍學者進行與談。因此,一直到了九月訪韓回台之後,我才開始構思與準備撰寫這篇文章。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星期看到一篇自稱月收入不超過 15 K的留美 Ph. D 所寫的名為「沉默的老師」的文章,其實心中有十二萬分的感慨,不過因為忙於寫作,一直沒時間寫點自己的想法。忍了多日,還是想來說個幾句話,免得自己一不小心就變成了沉默的老師。

首先,月收入不超過 15K 其實只是反應這位留美博士目前在就業市場上的價值。建議他真應該多看一下,與他面臨同樣困境的人是用什麼態度來經營、規劃與延續自己的學術生命。

以我個人來說吧,平時除了得待在辦公室做些行政事宜工作之外(沒有專業性,但為了生計),每天還不間斷地持續趕稿(本月至今已完成研討會文章一篇一萬三千五百字、委託研究計畫的部份內容五千字、雜誌邀稿一篇一萬一千五百字,合計超過三萬字。對了,中間還做了一次蠻有壓力的演講)、幫忙照顧重病的家人(花兩個小時的時間往返與陪伴),還得準備上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半義務性質的教韓語。(然後剛剛收信又收到一個並非熟悉領域卻又完全無法推辭的邀稿……)。只是,上述一堆雜七雜八的工作,若再加上申請研究計畫的補助,雖說手邊在做的都是非正規職,保守來說收入並不會比專任助理教授低(但同酬不同工,疲累度是差很多的)。

而我這樣的工作型態,並不是博士班畢業後才開始的,自從體認到家裡不可能供應我出國拿博士學位,並選擇念台大博士班開始,我就一直維持著類似的生活型態。而我認為,我並不是個特例,當下許多流浪博士都是這樣地在撐著過生活並且累積自己的實力與能量。不過,由於各有各的專業,至少還不會覺得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然而,這位沉默的老師,在質疑學生只是想賴在校園裡面辜負大學生身份、不願意去社會找一份真正的工作,並且懷疑現在學生們到底有沒有能力與世界一爭高下的同時,我真不曉得他是否曾有努力在這社會上找過工作?他到底擁有多少資本?他是否足以跟台灣學界其他競爭者一爭高下?不然為何會一個月只能有 15K 收入?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個月來,為了構思「韓國觀察」的寫作計畫,並避免跟別人已寫過的內容重複,我開始搜尋坊間已出版的韓國觀察相關書籍。照片中這三本分別在2013年1月、9月和12月出版與韓國觀察相關的中文書籍,幾乎都是甫一出版我就將其買來,並在最短時間內將之完讀。

S__286725  


先從形式上來看,這三本書有幾個共同特色:其一、都是由「非韓文」的外文所翻譯成中文的書籍;其二、主要是由「外國人」的觀點來觀察與分析韓國;其三、在方法論上所使用的可說都是「文化研究」途徑;其四、寫作方式都是用社普讀本的方式,用淺顯亦懂得方式讓人瞭解「你所不知道」的韓國。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統計(statistics)這個字,跟國家(state)大有關係,是近代民族國家展現其「科學管理」現代國家事務的產物,是種國家能力,亦是現代性的重要表徵。

當代的民族國家,對於數字的管理自然不會馬虎,而透過層級的官僚體制,幾乎都有能力很好的掌握這些數字。不過,當代國家自然也早已熟稔於運用這些統計數字,而真正民主的國家與負責任的政府,才比較不會隨意竄改或隱瞞其所掌握的數字。

幾日前在新聞上看到,國軍在1990~1994的五年之間折損了2355人的新聞,據說該資料在當時是國防部的極機密資料。出於好奇以及比較研究的本能,就在網路上查了一下韓國部隊的事故死亡人數。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的一月十三日,我都會想到吳乃德老師所寫的那篇名為〈回憶蔣經國,懷念蔣經國〉的論文。時光匆匆飛逝,距離吳老師寫那篇文章的時點,也已經快十年了。然而,兩位吳老師(吳乃德與吳叡人)當時關於「轉型正義」的精彩討論,至今卻仍舊還是討論之中的話題。


主持人徐偉群老師正在介紹主講人黃長玲老師。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在前面:目前在台灣,「死刑制度的存廢」,已經逐漸成為難以溝通的價值信念問題。撰寫這篇短文的目的,乃是介紹發生在韓國,關於死刑制度存廢的一種討論的可能性。由於本人並非法學專攻,因此盡可能進行中性的陳述,而盡量不去做價值性論述的判斷。

 

在本月20日聯合國大會中討論人權議題的會議上,暨2010年之後,再次進行關於是否贊成暫緩死刑的投票。這次的表決中,共有111國贊成暫緩死刑,41個國家投反對票(包括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另有34國投棄權票。而韓國,在其中所投下的是「棄權票」。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天,一位韓國交換學生的話,很有力道的提醒了台灣人:「台灣跟韓國走不同的路,用不著羨慕韓國」。

金俊植,一位已經服完兵役的首爾大學中文系三年級學生,這個學期到台大中文系做半年的交換生。他在大陸社組織了「韓國讀書會」,而我則跟他碰過一次面,一起吃熱炒、喝燒酒和聊台韓的政治。(由於中國熱之故,首爾大學的中語中文學系是該校人文大學院語言類別中排名第一名的系所。)

臉書轉載與媒體引用之原因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上週五的一個小型演講會中,見到某位研究員拿出第508期的天下雜誌給演講的韓國教授看,封面上赫然是跳著騎馬舞並把韓國國旗當作披風的psy(老實說,那畫面看起來真像是個背著大包袱偷東西的小偷……)。


韓國明智大學政治外交系的鄭鎮民教授。他大學畢業後曾經以外交特考第一名進入韓國的外交部,工作十年後決定赴美國讀政治學博士,專長領域為國際關係。但這次給的演講是關於「韓國選舉與台灣選舉的比較與其中的中國因素」。


事實上,過去天下所做的幾次韓國系列報導,在我還不是很懂韓文之前,的確提供了不少幫助。但後來覺得這類以商業報導為主的雜誌,還是過份側重由資本主義邏輯的推演來報導現象,以至於連基本事實的陳述都有些偏頗之處,因此去韓國之後就沒有在繼續追看這類商業雜誌上與韓國相關之報導了(部份原因也是因為開始試著閱讀韓國本土的「韓經商業週刊」、「韓民族21」、「時事IN」等雜誌之故)。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韓互為良好的比較研究對象


       位於東北亞的台灣和南韓,國家的發展過程有著極大的相似性。這兩個國家都曾經歷過日本的殖民統治,並在冷戰的結構下堅決的對抗敵對的共產政權,且是世界上少數從開發中國家,迎頭趕上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少見例子。而做為後進的發展國家之一,台灣和南韓顯現了兩項驚人的奇蹟:其一為經濟成就,其二為政治民主化。


       儘管東亞的經濟奇蹟(miracle)在金融風暴後,一度被認為是海市蜃樓(mirage),但南韓,在短短數年之間,不但從金融危機的谷底翻身,現在不只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甚至更不斷的向外輸出其科技與文化產業,造成一波波Korean Inc.的韓流風潮。也就是因為這些外貌看似的相同之處,以及實際上發展過程中的不同結果(例如韓國為大企業為主;台灣過去有龐大的中小企業),再加上韓國目前在某些領域上令人矚目的成就,台韓就很容易成為彼此「同中求異」或是「異中求同」的比較研究對象。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在韓國做研究的那段期間,說長不長,但其實也經歷了不少韓國社會在體制與結構上的變化。而面對體系與制度在結構上的轉變,往往會勾起比較研究者的好奇心。因此在那段時間中,其實腦海中對周遭所發生的現象與事件,一直有一些觀察和想法。但懶散的個性,卻使得我始終無法將那些想法落實為文字紀錄。

為了怕將來會連曾經有過什麼想法都忘掉,至少先把想到的題目記錄下來,以免到時候什麼都沒留下(以下紅字為假定之題目,其下黑字為問題意識之簡要說明):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新聞報導是引述當代歷史事件時最重要的「工具」。先不論其立場觀點,光是在佐證史實的貢獻上,就足以讓研究者必須大量地閱讀新聞報導。但是我在閱讀韓國新聞報導時卻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左派的觀點比較難懂,右派的觀點卻讀起來相對輕鬆許多。

然而,這並不是指說左派的觀點或理論內含比右派還要高深,而是:對我來說,相對於右派媒體,左派媒體所寫得韓文文字,真的比較難讀與難懂。此外,我想很多人也都發現到,我們所能見的中文化後的韓國報導,清一色都是抱持韓國右派的觀點,幾乎都是在讚揚韓國的經濟成就,卻顯少有對韓國問題的反省

但,為何會有這兩個現象?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