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歷史制度論的基本觀點認為:做為路徑依循(path dependence)分析起點的制度起源階段,行動者在重要鍵時刻(critical conjunctures)所做的行動選擇,將會使得制度的演進往朝向特定的發展軌道,而後接續而來一連串的行動反應與逆反應過程,造就了一個制度在時間序列上的延續。

不過有趣的是,在這關鍵時刻的關鍵決定,到底是如何產生與被做成的?往往不容易被直接探尋出來,而有時候間接(旁敲測擊)得到的可能的解答,也往往出人意料之外。

近來在尋找金泳三做出「世界化政策」的關鍵時刻時,雖然從整體世界以及東亞的經濟發展過程之中,不難理解「全球化」對九零年代初期的韓國,做為一個背景環境之重要性,但在找尋更多的資料之後卻發現,做為一個政策詞彙的,「世界化」這個字眼在當時韓國的政治史上卻似乎是突然橫出於世,憑空而降的一個空洞的、且尚無實際意含的新興政治詞彙。

對此,朝鮮日報曾有過如此報導:「據說,韓國前總統金泳三1994年11月17日在澳洲雪梨舉行早餐會時提出的“世界化宣言”,實際上是前一天在飛往澳大利亞的飛機上匆忙想出的主意。但金泳三在2007年接受季刊《時代精神》採訪時曾表示,自己真正決心要實現世界化的構想,是在早餐會結束後乘快艇巡視澳洲雪梨港時,當時想“世界上有這麼多美麗的地方,現在開始應放眼於世界。”」

而在《金泳三vs.金大中》一書(類似政壇趣聞與稗官野史結合的半傳記小說)中則提到(「金泳三的世界化宣言」一章,頁439-443),金泳三是個非常重視媒體,並且懂得利用媒體的總統。在主跑政治新聞的韓國記者中,則流傳著金泳三是看了報紙的社論後來執政的玩笑話。特別是金泳三絕對不會錯過任何寫到自己的新聞,甚至到了可以背出來自己被寫過的報導。

由於在雪梨的記者會見中,因為當時沒有什麼可以被做為頭條標題的新聞內容,因此金泳三總統為此苦惱了許久。但在和當時青瓦台經濟首席韓利憲(한이헌)的偶然對話之中,聽到了世界化一詞,因此突發奇想,緊急聯絡了青瓦台的秘書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了「雪梨構想」與「世界化宣言」。

其實,我想就算是用盡了所有的方法,也無法斷定這個說法的真實性,並且也沒辦法在有審查的學術著作中,直接引用這個制度形成的解釋。即便,目前各種證據都顯示「世界化宣言」真的是個很臨時形成,並且在開始初期沒有什麼實際內含的政策宣示。不過我想在當時,任誰也沒想到日後韓國的政經發展,會在這個「與世界接軌」的脈絡之下前行,並且回頭太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