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韓語的教之中學與學之後教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朝鮮日報2014年專題報導系列的回顧特輯之中,我認為最有趣的專題當屬「漢字文盲」報導系列。該報導系列第二十五回的最終報導,標題為:”[一同脫離漢字文盲吧] 漢字是語彙能力提昇的鑰匙…在所有科目學習都必須活用”

在這則報導所附的圖中,朝鮮日報整理了韓國「漢字教育變化」的大事紀如下:

1970 依據韓文專用化政策將漢字排除在小學教科書之外;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筆者按:最終在韓國文化財廳,文化財委員會的審查結果,乃是由漢字版的「門化光」以壓倒性的票數(27:1)勝出
 

景福宮的正門,也就是「光化門」,可說是今日大韓民國的門面,也幾乎是外國觀光客來遊韓國時,必到之處。在光化門正對面的「光化門廣場」,其正中央端坐著象徵著韓國「文化獨創」的造字君主世宗大王像;而廣場的最頂端,則站立著象徵韓國「武力威望」的抗倭名將李舜臣將軍像。因此,整個「光化門廣場」可說是被韓國人塑造成今日「韓國民族主義」的最佳展演場地。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當今資訊化的社會之下,學習韓語已經不再只是「耳聽口說」與「眼看手寫」的活動。為了要能吸收更多與韓語或韓國相關的資訊與知識,如何在電腦上或是各項行動裝置上「打韓語」,成為學好韓語的關鍵步驟。


一、「電腦」上的「韓語輸入法」: 

 

關於在電腦之上韓語的「輸入法設定」與「打字」教學,已經有很多很好的整理。因此此處不再多做介紹。請參考「韓文輸入法+打字軟體以及「[教學韓文輸入法設定與教學 這兩個整理的很清楚的網站。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個人電腦以及office word 等文字編輯軟體普及之前,人類世界中的印刷與排版,原來是一件「專門」的工藝與技術。雖然活版印刷術的出現,節省了許多排版的時間,但是對比起今日,那仍舊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除了打電話之外,便是動手寫信。因此在過去,還有所謂:只有書信往來,卻未曾謀面的「筆友」存在。

然而,隨著電腦文書處理軟體的大量出現,使得排版再也不是那麼專業的工作。文字的膳打已經成為「個人化」的工作。此外,各種通訊設備的逐漸普及以及日新月異之下,人類的溝通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從電腦上的bbsbb call上面的數字傳情、手機的簡訊、再到各種傳訊軟體ICQ, MSN, SKYPE,直至今日的社群網絡SNS: FB, Plurk, Twitter, Google+。隨著通訊方式的改變,原本傳統工工整整,一筆一劃的文字書寫,也出現了極大的改變。


通訊方式的改變對文字使用的影響

最早在電腦的告示板上面,先出現了諸如:)的表情語(emoticon);隨後在B.B. Call 時代由於不能顯示英文以外的文字且有字數限制,因此出現了諸如5201314的傳情語;其後到網路撥接時代為了節省上網費用,快速打字之下亦出現了數字語、注音文和縮語;到後來網路費用大減之後,為了耍酷、耍白痴、搞創意,又出現了火星文等。這個趨勢在世界各地皆同,然而諸多的新生語言文字,也造成了今日外國人在學習他國語言以及與他國人溝通時(特別是在運用社群網絡溝通時)的障礙。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韓國所使用的韓語(或稱諺文언문),與匈牙利、蒙古和日本一樣,在語源上同屬阿爾泰語系,這也意謂著,這幾種語言在文法上有其類似的特性。然而,由於這幾種語言的文字化過程各有不同,因而使得這幾種語言在相似的文法結構與特性之中,亦出現了一些差異。

古代以韓半島為生活中心的朝鮮韓民族,雖然有文(口語)卻無字(文字),一方面口說是自古相傳的語言,但另一方面,文字上則使用漢字書寫來替代。由於漢字與韓文之間在文法結構上有很大的不同,加上漢字的難度高又只有少數貴族才有機會習之,因此只有少數人才看得懂書籍。而普遍性的文盲現象,亦增加了朝廷教養與治理平民百姓的困難度。為了解決人民教化不易的困境,相傳1443年時,由世宗大王發明了韓國的文字 한글,並在1446年頒訂了「訓民正音」,用之教化百姓(世宗大王就是在光化門廣場上坐著的那一位)。


「光化門廣場上坐著的世宗大王銅像是韓國民族主義"文"的象徵!」("武"的象徵是站著的李舜臣將軍像)~ 台灣的「民族主義理論大師」吳叡人亦做如是觀察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在中央通訊社看到一則報導:〈漢城市長李明博宣布「漢城」正名為「首爾」〉,我隨即在東亞日報找到相仿的報導。這則新聞對不熟悉韓語文字(한글)演變的人來說,恐怕無法體會這個動作的含意。以下僅以目前對於韓語以及韓國有限的知識,略書一己觀察之見。

南韓的首都,서울SEOUL原意是「京城」的意思,它並非外來語或漢字音,而是韓國自古便有的字。但舊時華人為了溝通時與中國的京城加以區別,因此將韓國首都的中文譯音稱為「漢城」。是以,「漢城」這個詞的使用其實經過一層意思的轉換,並且與서울之原意並無直接的關連。

서울作為韓國首都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相傳西元前十八年,百濟始祖溫祚王南下在今城址上修築慰禮城定都,後改稱서울。西元392年~475年高句麗佔領這一地區,將漢江南北地區稱為北漢山州,把現在漢城附近稱為南平壤。七世紀中葉,新羅統一朝鮮後,將此地編入漢山州。高麗成宗(西元960~997年)將此地升格為楊州牧(高麗12牧之一),1068年又將其升格為三小京(西京、東京、南京)之一的南京,成為城市。1104年建成南京新宮,1308年升格為漢陽府。李氏王朝李成桂1393年在此大興土木,1394年遷都此,稱漢城府。1910年日本強佔時,改稱「京城」府。1945年獨立後,復稱서울。1949年8月,韓國將漢城定為「漢城特別市」。(本段引自新華網的「韓國概況」)。

附帶一題的是,韓國的首都遷都案是2004年吵的沸沸揚揚的四大釋憲案之一(包括「彈劾大統領」、「國都遷移計劃」、「國家安全法廢除問題」以及「因信仰拒服兵役」)。過去在冷戰的格局之下面對38度以北的北韓軍事威脅之下,서울做為首都其實並不是那麼的理想,因此在七0年代朴正熙主政時,就有遷都的構想,但遷都實屬不易,因此一直為付諸執行。但韓國倚重地域政治的結果是,人口和經濟力量開始向首都過分的集中。以漢城為中心的大漢城地區,竟然集中了全國半數的人口和七成的經濟力量,演變成嚴重的城鄉差距現象。

因此在2003年底(12月30日),韓國國會透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決定將行政首都從漢城遷往中部地區。不過,在進行的過程中,於2004年的10月間,《新行政首都特別法》違反憲法,韓國憲法法院透過的裁決書中認為,決定首都變更是國家的核心大事。儘管韓國憲法沒有明文規定漢城為首都,但它是為憲法習慣認可的韓國正統的首都。要廢除漢城的首都地位,必須按照憲法規定的程式,對憲法進行修改。韓國政府不經修憲程式就推行遷都計劃,屬侵犯憲法規定的國民投票權的違憲行為。因此「行政首都」從遷往中部地區的計劃被迫中止。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