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朝鮮日報2014年專題報導系列的回顧特輯之中,我認為最有趣的專題當屬「漢字文盲」報導系列。該報導系列第二十五回的最終報導,標題為:”[一同脫離漢字文盲吧] 漢字是語彙能力提昇的鑰匙…在所有科目學習都必須活用”

在這則報導所附的圖中,朝鮮日報整理了韓國「漢字教育變化」的大事紀如下:

1970 依據韓文專用化政策將漢字排除在小學教科書之外;
1992 將國、高中漢文科目自必修轉為選修;
1993 將漢文排除自大學修學能力考試科目之外;
2000 漢文與第二外國語一同成為2001年度大學能力測驗考試選擇科目;
2008 歷屆國務總理共二十名連署向青瓦台提出「小學漢字教育呼籲建議書」;
2009 在「2009修訂教育課程」中、小學泛教科學習主題中加入漢字。各個學校則在創意體驗活動時間中,加入漢字教學時間
2014.9 教育部表示,自2018年起,將推動小學三年以上教科書中並列韓文與漢字

2014122200058_0  

 

雖然,韓文之中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單字是「漢字音」,但因為自1970年代之後,朴正熙政府選擇使用「純韓文」的發音表記方式來推動韓國的大眾教育,而在「漢字教育」逐漸不受重視、不列為考試科目,並且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之後,韓國逐漸出現了大量的只知其音卻不識其字的「漢字文盲」。


而當代韓國對於漢字熱潮的再視,除了目前韓國年輕人無法閱讀過往古籍,並且與韓國傳統研究疏離之外,當代「中國熱」的興起,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事實上,目前「中文系」是韓國大學語言科系中最熱門的科系。

 

只是,在「學中文」熱潮興起之際,韓國的漢字遇到了幾個危機感:首先,傳統的「韓國漢字」與中國的簡體字大不相同,將影響與改變韓國傳統的漢字認識;其次、漢字若被等同視為外來文字(中文),將侵蝕到韓文以及韓國文化的主體性;最後,若不主動定義韓國的漢字,在某些領域將失去了「話語權」。

 

這也是為何韓國在推動漢字熱潮之際,還得努力將「漢城」變成「首爾」(參閱http://heisdsc.pixnet.net/blog/post/12843691),並且為了光化門上的匾額究竟要使用韓文還是漢字書寫,展開激烈的歷史與文化辯論(參閱http://heisdsc.pixnet.net/blog/post/12844009)。

 

而這則報導中,則試著提出目前韓國小學要推動「漢字教育」時,必須注意的五個重點:
一、 必須明白漢字並非「外國語」,而是「我們的話」的教育;
二、 漢字必須成為解開韓文單字「意思」的鑰匙;
三、 不只在國語(韓語)科,在所有科目中都必須活用漢字;
四、 必須從小學教師開始先實施漢字教育;
五、 必須成為傳統與現代連接的踏腳板。

 

近來,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中提議透過808個共同漢字來加強彼此間的交流。但不論是中國或是日本,在日常生活之中都使用大量的「漢字」表記(儘管都與傳統漢字大不相同),只有韓國並沒有如此的漢字使用習慣,因此,此議對於韓國來說,更增加推動漢字教育的壓力。因為,若韓國的漢字教育未能追上中日兩國,那麼將失去用漢字來定義自己的話語權力。

 

個人認為,目前對韓國政府來說,或許最簡便的方式便是參照日本推動日式漢字教育的模式,建構出一套屬於「我們」(韓國人),且能被他者所認同(屬於韓國)的漢字運用體系。

 

只是從韓國決定再次實施「漢字教育」的努力中,我們亦可以發現到,韓國一直有著害怕失去傳統以及害怕被他者定義的雙重焦慮。但這種來自自我與他者的雙重焦慮感,或許也是近年來韓國不斷思考改變與前進的原動力之一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