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筆者按:最終在韓國文化財廳,文化財委員會的審查結果,乃是由漢字版的「門化光」以壓倒性的票數(27:1)勝出
 

景福宮的正門,也就是「光化門」,可說是今日大韓民國的門面,也幾乎是外國觀光客來遊韓國時,必到之處。在光化門正對面的「光化門廣場」,其正中央端坐著象徵著韓國「文化獨創」的造字君主世宗大王像;而廣場的最頂端,則站立著象徵韓國「武力威望」的抗倭名將李舜臣將軍像。因此,整個「光化門廣場」可說是被韓國人塑造成今日「韓國民族主義」的最佳展演場地。


 

景福宮前的光化門廣場,最前方站立的灰黑色銅像為李舜臣將軍像,廣場中間端坐金色銅像為世宗大王像。
 

然而,懸掛在「光化門」上方,那塊書寫著光化門之名的一方匾額,如今卻因為複雜的「歷史糾葛」以及「民族情緒」,陷入了「不知如何書寫」的困境。


左邊為用漢字書寫的「門化光」,右邊為用純韓字한글書寫的「광화문(光化門)」

建立於1395年(太祖四年)的景福宮,是1392年創建李氏朝鮮王朝的太組李成桂所建造的第一個正宮。其名稱出自於《詩經•大雅•既醉》裡的:「旣醉以酒 旣飽以德 君子萬年 介爾景福」。取此名稱是用來祝福:國王與其子孫,還有所有百姓們都可以享受到太平盛事的福份。景福宮原本是由兩百棟以上的殿閣構成的建築群,但在1592年時毀於壬辰倭亂,之後亦多次地遭到破壞與拆遷。當然,做為景福宮正門的「光化門」自然也無法免於其害。做為景福宮的南向門的「光化門」,其名則取自「光照四方,教化萬方」之意。
 

在歷經日帝強佔時期以及韓戰的破壞之後,朴正熙主政下的1968年,再次地將光化門修建與復建。只是在當時,光化門上匾額所書寫的,並不是原本歷史上光化門上匾額所書寫的漢字,而是出自朴正熙手筆,用純韓文(한글)所書寫的「광화문」三個字。

 


1968年的12月,正在為自己所寫「광화문」匾額揭幕的朴正熙。 


然而,由於朴正熙重建光化門之時,由於並沒有把日本的朝鮮總督府給拆除(朝鮮總督府的拆除工程直到1995年才完成),因此光化門的位置就變得與原本歷史上的位置有所差距。因此,一直以來就有將光化門並重新拆遷並恢復其原貌的民間聲浪。在盧武鉉主政期間,這個復原計畫在文化財廳的積極規劃中,終於開始準備實現。只是按照當時的計畫,除了要將光化門拆遷還原之外,還要將光化門上方朴正熙所書寫的「광화문」匾額拿下,並計畫換上由「正祖」所書寫的「漢字」所組合成的「門化光」匾額。然而,此舉在2005年的韓國社會中卻引發了一場不小的爭議與論辯。



抗議漢字書寫「門化光」匾額的韓國民眾

若依照歷史事實來看,其實正祖並未使用過以「光化門」出入的「景福宮」。但盧武鉉政府當時之所以打算選擇使用正祖的筆跡(而且是剪貼過的筆跡,是在正祖所寫得碑文抄襲本中選出的「光」和「化」字所組成。而「門」則因抄襲本中無此字,因此是從「開」所擷取出來。字體排列順序則是按照古代橫式書寫的由右而左,與朴正熙的現代韓字版方向不同。),其實這主要是出自於當時南韓文化財廳廳長,俞弘浚的意見。

 


左下方是1968年到2006年掛在光化門上方的광화문;右下方是以正祖字跡所組合成的「門化光」。而最終使用的則是1865年,高宗時代負責重建光化門的任泰瑛的字跡(圖上與圖中之字體)。
 

根據當時朝鮮日報的記載,在2004年10月間,俞弘浚在昌德宮奎章閣與盧武鉉總統散步時曾說:「盧武鉉總統與正祖非常相似。」當盧武鉉總統回答說,「我怎能與正祖相比?」時,俞弘浚稱,在舉起改革旗幟、遷移首都沒有成功、重視年輕學者(和各種委員會),努力重視學者(學術界)的意見等方面非常相似。但隨後,俞弘浚表示,「我把正祖與總統進行了比較是事實,但並不是因為這樣或者有何政治理由想撤換光化門牌匾。」並說:「在歷代帝王留下的字體中,正祖大王的字體最精神,而且是御筆中的最佳字體。」事實上,這樣的動作如果說沒有政治動機,是不會令人相信的。(關於當時盧武鉉如此舉動的動機,請參閱我當時所寫的:「盧武鉉為何要換掉光化門上朴正熙的字?」一文)



鮮日報2005年1月的漫畫圖中,盧武鉉總統正在用毛巾刪除光化門字體,看到這一情景的市民們異口同聲地說:難道盧朴他倆在前世有什麼怨恨嗎?

以此,盧武鉉政府在同時遭受到「反對將朴正熙字體拿下」的保守派,以及「反對使用正祖漢字筆跡」的復古派,兩方強大的社會輿論夾擊之下,最終匆忙地找出日本帝國殖民時期出現過「光化門」匾額的黑白照片,並以其做為重建後光化門上匾額的復刻字體(該字體為1865年時,出任景福宮「重建責任大臣兼訓練大將」的任泰瑛임태영所書之漢字)。
 


進行遺址復原重建作業中的光化門 


而隨著景福宮復原整備計畫的進行,光化門自200612月開始進入整修。在往南移動14.5公尺恢復到100年前原來的位置之後,於2010年的8月十五日重新開放大門。只是這塊懸掛在光化門之上的高宗時代復刻版的匾額,卻在201011月因為日曬雨淋而發生了木板龜裂現象。因此韓國的「文化財廳」,隨即開始著手準備重製匾額的作業。
 


光化門上因日曬與雨淋而招致龜裂的「門化光」匾額。

 

然而,新的匾額製作過程中應該要用哪種字體,卻又再次激發出了多樣性的民間討論。為了廣納民意,文化財廳隨即在20111112月之間,以參訪四大宮以及宗廟的五千多位遊客作為對象,進行了一次民意調查。依其調查結果,在受訪的參訪客中支持用韓文的有53.7%,而支持用漢字的則為41.3%。此外,文化財廳又在今年(2012年)的4月間招開了「公廳會」,然後在今年8月又進行了一次「討論會」。


而明天(117日),文化財廳又即將招開第二次的「討論會」,會中將邀請支持漢字「光化門」與韓字「광화문」的兩方人馬,各自於討論會中提出兩種書寫方式,並各有十五分鐘可以對所提出之字體與字型進行說明。在說明之後,將由其他九名討論參與者,展開自由形式的討論。而文化財廳預定將在今年十二月將各方的報告書交由「文化財委員會議」來做出最終的決議,預計於明年上半年將製作出新的匾額。 


 文有造字的世宗大王(圖左),武有抗倭的李舜臣將軍(圖右)。韓民族還需要什麼來證成其自身的民族主義認同嗎?
 

如果按照歷史考察的復原精神來看,光化門上的匾額應該要書寫成「門化光」才能說是真正的「尊重歷史」;但依照韓民族的民族情緒,以及目前光化門廣場上所想要宣示的「世宗文化精神」,光化門上的匾額若書寫成純韓文的「광화문」也未嘗不可。


由於古代的有文無字,使得韓民族在文化的傳承上必須大量的仰賴漢字。即便在 한글 被創造出來之後,仍舊無法擺脫這種外來文化所加入的影響(關於한글,參見:「韓語的特性」一文)。前軍事獨裁總統朴正熙,自七零年代起便開始禁用漢字並推動全面採用純韓文之文化政策,因此時至今日,韓民族的確已經做到:在文字書寫上,完全看不到任何漢字的痕跡。然而深埋在其文字之下的文化底蘊,卻仍舊與漢字文化圈(包括華文與日文漢字)緊密地糾結在一起,甚至是密不可分。
 
但從韓民族主動將「漢城」正名為「首爾」的舉措(參見:從「漢城」變成「首爾」:淺談韓語中漢字使用的邏輯),卻也讓我們瞭解到即便是文化上有如此無法切斷的依存關係,韓民族仍舊希望能掌控對自身文化的「話語權」與「詮釋權」。夾在「對於歷史的尊重」與「對於自我的展現」之間,此次光化門匾額的製作過程與其最終決定,將可讓身為外人的我們看得更清楚,二十一世紀的韓民族將如何地去「理解過去的歷史」以及如何地去「想像民族的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