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在中央通訊社看到一則報導:〈漢城市長李明博宣布「漢城」正名為「首爾」〉,我隨即在東亞日報找到相仿的報導。這則新聞對不熟悉韓語文字(한글)演變的人來說,恐怕無法體會這個動作的含意。以下僅以目前對於韓語以及韓國有限的知識,略書一己觀察之見。

南韓的首都,서울SEOUL原意是「京城」的意思,它並非外來語或漢字音,而是韓國自古便有的字。但舊時華人為了溝通時與中國的京城加以區別,因此將韓國首都的中文譯音稱為「漢城」。是以,「漢城」這個詞的使用其實經過一層意思的轉換,並且與서울之原意並無直接的關連。

서울作為韓國首都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相傳西元前十八年,百濟始祖溫祚王南下在今城址上修築慰禮城定都,後改稱서울。西元392年~475年高句麗佔領這一地區,將漢江南北地區稱為北漢山州,把現在漢城附近稱為南平壤。七世紀中葉,新羅統一朝鮮後,將此地編入漢山州。高麗成宗(西元960~997年)將此地升格為楊州牧(高麗12牧之一),1068年又將其升格為三小京(西京、東京、南京)之一的南京,成為城市。1104年建成南京新宮,1308年升格為漢陽府。李氏王朝李成桂1393年在此大興土木,1394年遷都此,稱漢城府。1910年日本強佔時,改稱「京城」府。1945年獨立後,復稱서울。1949年8月,韓國將漢城定為「漢城特別市」。(本段引自新華網的「韓國概況」)。

附帶一題的是,韓國的首都遷都案是2004年吵的沸沸揚揚的四大釋憲案之一(包括「彈劾大統領」、「國都遷移計劃」、「國家安全法廢除問題」以及「因信仰拒服兵役」)。過去在冷戰的格局之下面對38度以北的北韓軍事威脅之下,서울做為首都其實並不是那麼的理想,因此在七0年代朴正熙主政時,就有遷都的構想,但遷都實屬不易,因此一直為付諸執行。但韓國倚重地域政治的結果是,人口和經濟力量開始向首都過分的集中。以漢城為中心的大漢城地區,竟然集中了全國半數的人口和七成的經濟力量,演變成嚴重的城鄉差距現象。

因此在2003年底(12月30日),韓國國會透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決定將行政首都從漢城遷往中部地區。不過,在進行的過程中,於2004年的10月間,《新行政首都特別法》違反憲法,韓國憲法法院透過的裁決書中認為,決定首都變更是國家的核心大事。儘管韓國憲法沒有明文規定漢城為首都,但它是為憲法習慣認可的韓國正統的首都。要廢除漢城的首都地位,必須按照憲法規定的程式,對憲法進行修改。韓國政府不經修憲程式就推行遷都計劃,屬侵犯憲法規定的國民投票權的違憲行為。因此「行政首都」從遷往中部地區的計劃被迫中止。

而今漢城市長李明博宣布將首都SEOUL的中文譯名「漢城」,改為接近原音的「首爾」(서우얼),事實上,被後牽涉到更大的議題,就是한글對於漢字表記的固有依賴。韓語的한글屬於阿爾泰語系(還包括日語、蒙古語)的一支,本身其實只是一種發音的表記法,也就是說한글是一種拼音文字。只是它的組成方式與日、英、法、德、西文有所不同。

相傳世宗大王在世宗25年(1443年)12月創立,並命名為「訓民正音」(教導百姓以正確之音)。過去韓國的社會兩班出身的貴族皆使用韓文記事,但平民百姓因漢字學習不易,因此往往不通其意,無法記事。因此文字記載世宗(世宗實錄)曾這樣說明訓民正音:「國之語音 異乎中國 興文字不相流通 故愚民有所欲言而不得身其情者 多矣 予為此憫然 新制二十八字 欲使人人易習 便於日用爾」。

基本上,一個한글是由初聲的子音,加上中聲的母音以及可有可無的終聲子音所組成。因此我們所看到的一個韓國字,其實跟注音符號的構造是類似的。而韓國有很多的字詞使用是大量應用外來語,而將近百分之七十的字是屬於所謂的「漢字音」。事實上發音的接近使得許多外來的字是共用一個漢字音,隨便舉一例,例如火與禍,在韓文的發音的是화,但若不看前後文,常常無法明瞭到底意指為何。在人名上,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例如영민,可以翻成英敏、永民、連民、蓮敏……준호可以翻為俊鎬、忠皓、中湖、俊濠……怎麼翻都有可能,這也是漢字表記之於韓字한글重要的地方。

但是,七0年代出自於民族主義的情緒,朴正熙政府開始禁用漢字。接著的結果便是造成大量的漢字文盲。然而在1992年南韓與中共建交之後,對於漢字的學習又有急迫感。簡而言之,南韓經歷了「認爲只有自己的是好的偏狹的國粹主義」到「無條件地擁護漢字這種盲目的事大主義」(請參閱漢陽大學中文系教授,鄭錫元,〈對韓國語言政策的一個省思〉,《韓國語文研究》,創刊號。是韓國在地學者的分析觀點。)

在不重視漢字的這段期間,由於年輕人書寫得簡化,以及網際網路的開始逐漸普遍,南韓出現類似台灣注音魔人的注音字,例如ㄲ(類似ㄎ的音)這個子音並不能單獨的存在而成為一個完整的字。但是在網路使用上,ㄲㄲㄲ等同於台灣小朋友常用的ㄎㄎㄎ的笑聲。

韓語也有表情語그림말(이모티콘emoticon),例如想表達哭給你看的表情,就用ㅠ.ㅠ。在網路時代,這種所謂外星語(參見外界語외계어的報導)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不但大量的省字,例如:將老師선생님(原字是先선生생加上一個尊稱的님)省成샘,有時甚至省略到令人看不懂的地步,例如:읍를_|효_的意思是오빠 믿어요哥哥(女生叫男性平輩叫長者)我相信你。

這是在文字本身的演變上。另一方面在聲音的變化上,漢字音的使用已經與漢字本身的音產生了差距,因此現在若要將漢字表為한글時,使用的表記法已經不是一個字對一個音,而是完整的呈現其原音。例如SEOUL的新漢字表記的首爾,要以한글表記時,卻變成서우얼也就是說,出現了서울的漢字表記是「首爾」,但「首爾」的發音表記是서우얼(就是首爾)的現象。

追根究底,其實正因為서울是一個韓國土生土長的字,「漢城」是舊時華人習以為常的用法,所以韓國人產生了使用上的疏離感。只是剛好又在韓國的「中國熱」背景之下,韓國人想給自己的首都「正名」的作為也就不那麼令人意外。事實上,其背後反應的正是「民族主義」與「事大主義」的綜合心態。

至於漢字的使用對於一個語言的影響,這又變成另一個嚴肅且敏感的問題。這有點像是在台灣的「台語如何文字化」的議題一樣,仍是一個需要持續溝通與辯論的課題。


'서울' 중국어표기 '首爾'(서우얼)로 확정 (東亞日報)


'서울'에 대한 새로운 중국어 표기가 '首爾(서우얼)'로 확정됐다.
서울시는 지금까지 사용돼온 서울의 중국어표기인 '漢城(한청)'이 서울의 실제발음과 달라 혼선을 빚고 있다는 지적에 따라 이같이 변경하기로 최종 결정했다고 19일 밝혔다.
중국인들은 워싱턴은 華盛頓(화성둔), 베를린은 柏林(보린), 카이로는 開羅(카이뤄), 로마는 羅馬(뤄마), 런던은 倫敦(룬둔), 소피아는 素非亞(쒀페이야) 등으로실제 발음과 비슷하게 표기하고 있지만 서울은 실제 발음과 다른 옛 이름으로 호칭하고 있다.
새 중국어 표기를 '首爾'(서우얼)로 결정한 것은 서울과 유사하게 발음되고 부드러운 느낌을 주면서 간결한 2음절이고 뜻도 '으뜸가는 도시'라고 풀이할 수 있어 수도를 지칭하기에 적합한 것으로 평가됐다.
또한 중국어 문화권에서 보편적으로 사용되는 상용한자이고 특히 '爾'자는 외국의 지명에 많이 쓰이고 있다는 점도 고려됐다.
시는 중국어 표기 변경을 위해 지난해 1월 전문가를 중심으로 '서울 중국어표기개선추진위원회'를 구성해 개선방안을 논의했으며 표기개선안을 공모하고 각계의 여론 수렴과정을 거쳐 18일 최종 확정했다.
시는 인터넷홈페이지 중국어판을 비롯해 중국어로 발간되는 각종 홍보물이나 중국어 표지판 등에 '首爾'(서우얼)을 사용하고 중국 정부에도 이같이 표기해줄 것을공식 요청하기로 했다.
이와 함께 시는 새 중국어 표기가 조속히 정착될 수 있도록 국내외 언론매체 등에 적극적인 홍보 활동을 전개해나갈 계획이다.
이명박 서울시장은 "서울의 중국어 표기 문제는 중국과 국교 수교 이후 중앙정부의 주도로 개선을 추진했으나 결론을 내리지 못했다"며 "서울을 한성이 아니라 서울로 부르는 것은 세계사회의 공통된 인식이자 국제관례"라고 말했다.
(서울=연합뉴스)

漢城市長李明博宣布「漢城」正名為「首爾」
【中央社 】
(中央社記者姜遠珍漢城十九日專電)南韓)首都漢城市長李明博今天在記者會上公布,首都「SEOUL」的中文譯名「漢城」,從今天開始正名,改稱為接近原音的「首爾」,以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認識與國際慣例。
李明博今天在漢城市政府三樓「太平廳」舉行的國內外記者會上強調,「SEOUL」是全球知名的國際大城市,雖然世界各國使用的語言不同,但是絕大多數國家都將「SEOUL」按照與英文標記相似的發音來稱呼。例如,中國人將Washington稱為華盛頓、London稱為倫敦、Moscow稱為莫斯科等等,按照與這些國家的固有發音接近的音節來標記。
他指出,但是,只有SEOUL 仍按照古代名稱將之稱為漢城,事實上,這引起了很大的混亂。隨著兩國國民的往來與交流的日益頻繁,類似的混亂越來越多。
李明博表示,在很久之前,南韓中央政府曾提出過有關SEOUL的中文標記問題。自一九九二年韓中建交以來,中央政府曾大力推動了正名工作,但沒有獲得任何結論。韓國實施地方自治制以來,SEOUL Metropolitan Government接手了這一問題,並一直努力到今天。
他強調,韓國首都SEOUL不使用「漢城」這一名稱,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當今是全球化的時代,是由國際社會的標準化慣例掌握的時代。地球村絕大多數國家都不將「SEOUL」稱為「漢城」,而稱之為「SEOUL」,這就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認識與國際慣例。
李明博表示,SEOUL Metropolitan Government經過深思熟慮,過去一年來,一直與各界專家學者認真地進行了討論,接受了廣泛的輿論意見,並向中國人民進行了民意調查。在做出努力之後,今天終於確定並公佈「SEOUL」的新的中文名稱-「首爾」。
他指出,從現在開始,「SEOUL」的新中文名稱標記為「首爾」,「首爾(shouer)」最為與實際韓語發音接近,並採用多用於外國地名的常用漢字,相信中國人也能夠容易熟悉這一新名稱。
李明博透露,今後,將在市政府的中文網站、所有中文發行物和各種標誌牌上,一律採用這一新的中文名稱。同時,將向韓國各個機關、團體、企業提出採用新名稱的要求,也將向中國提出這一要求。並大力開展各種宣傳活動,以便廣泛地普及與儘早穩定使用「首爾」這一名稱。
出席記者會的韓國延世大學文學院中語中文學系教授全寅初表示,Seoul市為了漢字標記之「正名」,曾於二○○四年一月由各界學者專家十四人組成了「SEOUL中文名稱改名推進委員會」,並數次就其正名方案進行了討論。另外,並針對一般民眾透過市政府網站進行「徵名」活動,對經過審核過程選定的四個名稱,進行了網路評價調查。在認真聽取了有關部門的意見,並諮詢了SEOUL地名委員會的意見,對中國人進行民意調查之後,於二○○五年一月十八日,由「Seoul中文名稱改名推進委員會」作出最後決定,將「漢城」正名為「首爾」。
參與漢城正名活動的韓國漢陽大學中語中文學系教授嚴翼相表示,朝鮮時代的首都漢城,確實稱為「漢城」,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更名為「京城」,朝鮮半島光復後,首都已更名為「Seoul」,迄今已逾六十年,此次要求華文文化圈予以「正名」,只是以主人的立場,敦促使用華文的諸國,給予協助正名,並無意引發外交爭議。
嚴翼相教授透露,去年八月一日至九月三十日,「SEOUL中文名稱改名推進委員會」曾針對在韓國的中國外交官、中資企業駐韓人員及留學生進行過民意調查,在一千四百四十名作答者中,對於「漢城」更名一事,表示反對的佔44%,32%表示贊成、24%則答以無所謂。
他指出,另外,針對中國網友進行的網上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如果勢在必行,一定要更改「漢城」之標記方式時,四個候選中文標記名稱中,65%選「首爾」、12% 選「首午爾」、9%「首沃」,也有14%表示應該使用「中京」,即北京與東京之間的「中京」。
「SEOUL中文名稱改名推進委員會」有關人士表示,為了儘早穩定使用「漢城」的新名稱「首爾」,今後將在南韓國內發行各種刊物及標誌牌上,一致採用此一新名稱,以期使漢文文化圈能夠早日接受此一新名稱。為此,Seoul Metropolitan Government在公佈新名稱-「首爾」的同時,將立即修改市政府中文網站,儘快將國際機場設施、交通道路和旅遊諮詢標誌牌、教科書等各種發行刊物,一律採用新名稱「首爾」。
這名人士表示,為了貫徹此一新名稱,將向政府有關單位提出協助要求。同時,將透過外交管道,向中國等漢字文化圈國家正式提出新名稱的使用要求,以積極宣傳「首爾」新名稱。9401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