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觀選、上課、開會、演講、參加告別式,只能利用僅有一點點的空檔時間,奮力地把這次韓國「早期大選」觀選的心得與選後評估寫出。
這篇選舉觀察記錄改了幾次標題,原本最初的標題是「第十九屆韓國總統大選的觀察與評估」,雖然不是報導,但太畢竟推出的時間有點晚,太過時間性的標題似乎不大討好。在內文完全沒動之下,經由負責的大編換過三次標題之後所選定的這個簡潔有力的標題,感覺就比較不受時間性的影響~但內文其實是延續從去年崔順實案之後,對於韓國政治變化的觀察與記錄。
受限於篇幅,這篇短文中有幾個很重要的部分我雖有點到,但沒特別寫的很清楚,但我認為都是後續研究韓國政治時非常重要的課題:
其一、這次韓國大選期間,民意調查與結果沒有太多的錯誤。安哲秀的確曾經追上過,其反應的是韓國政治的快速變動性與政黨解組到重組之間的變化,而不是「民調造假」。因此之後保守派是否有力整合?進步派之間能否合作?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課題;
其二、韓國選舉中的「政策選舉」雖然仍舊不受重視,但在制度設計之下(政黨法、政治資金法、中選會規定),關於黨智庫的角色以及政黨與候選人所提出的競選政見,將來會在選舉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其三、走訪各處,韓國政治人物與學者雖然對韓國的發展前景有自信,但不約而同都提出擔心在區域政治中被「邊緣化」的憂慮。個人的觀察是,過去由於對於韓半島的本體論與認識論不同,進步與保守陣營提出不同的方法論。然而由於北韓政權的性質也有改變,因此面對當前局勢,文在寅政府也必須修正其對北的認識觀,方能形成外於金大中與盧武鉉的對北政策,也才能以之應對內、外的變局;
其四、韓國政治的變動性與台灣政治的變化,不論在時序上或是變動邏輯,都有很高的相似之處,不僅是比較研究上的好課題,更是實務政治中值得相互參考的重要參照座標。目前是個推動台韓合作的好時機,只是在推動台韓更多實務交流的同時,也希望能藉此良機讓更多人有興趣投入韓國研究,並且一同產出更多有意思的學術研究成果。
董思齊/激情過後!文在寅將面臨的課題 (本文發表於ETtoday論壇,連結網址為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0516/925008.htm)
▲文在寅上任後,需立刻處理接踵而來的許多國政議題。(圖/路透社)
文/董思齊
2017年5月9號的深夜,身著深藍色西裝,打著淺藍色領帶的文在寅,登上光化門廣場旁所搭建的舞台,接受「共同民主黨」內同志們的祝賀。同一時間,韓國終於結束長達5個月沒有民選總統的國政空窗期。這也意謂著繼李明博與朴槿惠兩任保守政權長達9年的執政之後,進步派再次獲得執政機會。
然而,文在寅與其所屬陣營完全沒有任何喘息與慶祝的機會,因為根據南韓憲法規定,文在寅得立即承接近來飽受內外衝擊的國家。眼前,他除了得解決包括崔順實案所帶來的政治與財閥改革議題,還有經濟成長趨緩、青年就業困難,以及貧富差距加大的南韓內部問題;還得面臨持續升溫的北韓核武威脅、薩德建置議題等,所引發的美、韓、中關係變化,還有競選期間所提出的廢止日本慰安婦協議課題。然而這些課題環環相扣,若處理稍有不甚,勢必曠日持久、治絲益棼。
世人聚焦本屆韓國總統大選的原因
過往,各國對於南韓總統選舉雖不至於不重視,但卻未曾像這次格外看重。包括台灣在內等各國媒體之所以關注,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前總統朴槿惠的崔順實親信事件,光怪陸離的過程非常吸睛;其二、美韓決議在南韓建置薩德系統導致韓中關係生變,加上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對北韓改採高壓方式脅迫其放棄核武計畫,導致韓半島瞬間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不過外界對於南韓選舉的關心,主要仍聚焦於北韓核武議題持續升高下的區域外交與安全問題。然而,相較於外界認為韓半島恐將面臨戰爭邊緣,實際至現場觀察卻可發現,南韓民眾對於北韓武力威脅的感知度並不高。理由很簡單,因為北韓的武力威脅對於南韓民眾來說,並非影響選舉的「變數」,而是「常數」。因此北韓議題,甚至薩德議題雖討論者眾,但難以視為決定大選結果的關鍵因素。
那麼,南韓民眾究竟關心些什麼?
韓國選民關注的焦點與候選人的競選策略
朴槿惠總統遭罷免後,南韓社會輿論研究所公布一項「國政優先課題民意」調查,其順序依序為:杜絕貪汙腐敗與政治改革(21.3%)、創造就業機會(16.4%)、削減因所得不均造成的社會兩極化(14.8%)、檢調與國情院等權力機構的改革(9.8%) 、體現公正的社會(9.0%)、少子化對策(5.5%)、改善南北關係建構統一基礎(4.5%)、高齡化對策與建構社會安全網(4.4%)、創出未來生計(3.2%)。由上可知政治改革與解決因經濟所引發的社會議題,才是這次南韓選舉民眾重視的課題。
而在文在寅的政見當中,幾乎都是針對政治改革與經濟民生問題,關於對北韓、對外以及安全議題,則被放到第四位。相較之下,代表「自由韓國黨」參選的洪準杓第一項就提出了「強的安保、強的大韓民國」,而自詡為代表改變力量的安哲秀,也在第一項就提出「堅實的自強安保與韓半島非核化」,足見雖自詡為進步派的安哲秀,也想搶攻保守派的票源。
▲文在寅的「十大政見」中,多著墨於政府改革與經濟民生問題。 (圖/董思齊提供)
選舉結果對韓國國內政治的意義與影響
事實上從最後得票率可知,保守派在朴槿惠彈劾案後已失民心,而二號洪準杓與四號劉承旼兩位保守派候選人的票數加總不過30%左右,顯見目前南韓支持政治與經濟改革的力量將近6成。不過,在整體環境利於進步派的狀況之下,文在寅最後仍只得到約4成的選票,代表民意雖希望改革,但不見得完全放心他所提出的改革方向。同時,由於文在寅所屬的「共同民主黨」在國會無法獲得多數,因此若要推動各項改革,將需要同為進步派的「國民的黨」與「正義黨」進行議題上的合作。
外界一致認為,過去屬於盧武鉉人馬的文在寅,將繼承盧武鉉的意志。而從選後這幾天文在寅的組織與人事動向中,亦可觀察他的確有「恢復盧武鉉的體制」的傾向。由於這次選舉並無交接期,因此選前文在寅就表示內閣(政府組織)不會有太多變動,但將恢復金大中政府開始的「外交通商部」,並成立與「中小企業創投」相關之組織。而做為總統幕僚單位的青瓦台辦公室,除了計畫移至光化門附近的政府廳舍辦公,組織也將做變動。此外,政府人事任命案雖然號稱以「年輕有能力為中心」,但事實上仍是以曾與盧武鉉總統有交集的人士為中心,以確立其改革之路線。
選舉結果對韓國對外政策的影響
然而,身為少數總統的文在寅,除了內部改革可能遭遇國會少數的先天劣勢,在外交安全領域也可能面臨嚴峻挑戰。特別是得擔心將來南韓是否會在韓半島議題上,被周邊大國所忽視或邊緣化。
▲文在寅所屬的「共同民主黨」在國會仍無法獲得多數。(圖/董思齊提供)
即便文在寅繼承了金大中的「陽光政策」以及盧武鉉的「和平繁榮政策」,希望能開啟與北韓的對話,但在時空環境的變化之下,北韓的核武能力已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加上美國執政的共和黨是個保守政權,而文在寅所屬的「共同民主黨」為進步傾向之政權,兩國在對話上可能會有困難之處。這也使得認為「韓國應學習如何跟美國說不」的文在寅上任後,得更加謹慎處理與美國關係的變動。尤其薩德議題是否真如選前所主張「應交由國會審查並交付人民決議」,將成為觀察重點。
另外,薩德議題所引發的韓中關係生變與中國「限韓令」的發酵,雖使得中國一夕之間超越日本,成為韓國民眾最不歡迎的國家,但畢竟對韓國經濟影響有限,且中國在世界經濟與區域安全上有著重要的角色,因此預料文在寅政府將持續與中國政府溝通。不過,韓日關係仍是困難議題。文在寅競選時曾主張將廢除朴槿惠所簽訂的「慰安婦協議」,這也使得韓日關係陷於更緊張的狀態。或許,這也是文在寅提命「知日派」的李洛淵,做為第一任總理候選人的原因。
不論如何,文在寅除了得強化對內溝通,也要開始布局2018年的地方選舉,以增加執政之支持度與正當性;另一方面,他也必須小心處理與大國之間的關係,以防在政治互動中被邊緣化。
▲南韓總統大選前,當時共同民主黨的秘書長安圭柏(現任國會議員)在談到南韓與台灣關係時,親筆寫下「求同存異」4個字。 (圖/董思齊提供)
事實上,台灣和韓國目前也面對諸多相同課題,包括:敵對國家的安全威脅、對中國經濟的過度依賴、在亞太區域中邊緣化的憂慮,以及成長趨緩、貧富差距擴大的困境。即便兩國在國際社會上的處境有所不同,但已出現諸多可以合作的區域安全與社會經濟議題。如何「求同存異」,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狀況之下,創造共同成長的契機,將會是台韓兩國政府必須努力的目標。
好文推薦
●董思齊,現為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台灣東北亞學會副秘書長、台師大東亞系兼任助理教授、真理大學人文資訊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專長「台韓比較研究」、「韓國文創產業政策」與「東北亞政經發展」。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