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週五發生一件對「在台灣的韓國研究」的重要大事。在高雄大學河凡植教授的努力推動之下,高雄大學東亞語文學系獲得韓國學中央研究院的資助,成立了南台灣韓國研究的重要新據點:高雄大學「韓國研究中心」。

 

本人亦有幸參與該中心所主辦的第一次研討會:「促進台韓交流與培育韓國學人才之相互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在會議中,我整理了〈台灣韓國研究的現況與問題點〉一文,透過分析這五十年來在台灣以中文發表的韓國期刊論文與學位論文,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將內容簡單整理於後,提供參考。

 

一、相較於在台灣的其他區域研究(例如日本研究或中國研究),韓國研究的發表量相差甚遠。在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的核心期刊上,與韓國相關之研究數目也相對的不足。一般而言對於台灣的韓國研究之印象,大體上就是量與質上皆有所不足。

 

二、在學術期刊增多以及大學校系穩定增加的前提之下,若是處於均質發展的狀況之下,台灣的韓國研究至少在數量上應該呈現穩定均衡的成長,並且維持與其他區域研究類似的比例。相較於期刊論文的生產,碩、博士論文的創出,更能代表整體台灣學術界關於「韓國研究」能量的展現。特別是能否以本土的學術研究資源,支撐與韓國研究相關之「博士論文」的產出,最能真實反應我國進行韓國研究的學術能量。

 

三、表二中,顯示出韓國研究相關碩士論文的數量趨移與韓國研究的學術期刊發表變化趨勢大致相同。整體而言約莫是日本研究的百分之二十九,以及中國研究的百分之十,這意謂著在碩士階段有較多人願意嘗試撰寫以韓國為題的碩士論文。表三中,則出現極為不同的樣貌。首先,從年代別來觀之,台韓斷交似乎對於台灣韓國研究的博士論文生產有著很大的影響。其次與韓國研究相關之博士論文相較於日本研究與中國研究的比例遠高過碩士論文與期刊論文,分別是日本研究的百分之五十八與中國研究的百分之十三。

圖片1  

四、若仔細分析以韓國研究為主題的82篇博士論文,依撰寫者之姓名觀之,至少約有六十位以上是韓國學生。但在以日本研究為主題的141篇博士論文中,卻僅有不到十位是日本學生。而研究內容全為人文與社會學科。不過有無韓語科系(政治大學與文化大學),以及有無知名的華語學習機構(臺灣師範大學與台灣大學)似乎才是能否生產出韓國研究博士論文學位的重要理由。若將韓籍學生與日籍學生的比例去除,韓國相關研究與日本相關研究的博士論文比例將大約只有日本相關研究比例的百分之十左右。在十餘名以韓國為題撰寫博士論文的台灣學生之中,真的能操作韓語進行學術訪談與閱讀韓文參考資料的研究者之數目又更為稀少。

 

五、然而,透過前述關於在台灣韓國研究的期刊論文與碩、博士論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台灣的韓國研究明顯地受到台韓斷交之影響,雖然因為韓流興起有著很大的提昇,但同時研究能量仍受到語言能力極大的限制。目前在韓流風潮之下,台灣開始興起韓語學習之熱潮,然而從博士論文的產量觀之,至少到目前為止韓語學習的熱潮似乎仍舊未能有效地轉換到語言之外的人文社會學科領域之上。

 

六、若想要將台灣整體韓國研究的能量提昇,筆者認為,必須增加「韓國研究」在學術期刊論文中核心期刊的數量,同時必須設法提昇台灣韓國研究的博士學位論文生產量,同時引導兩者之間往順向循環發展。為促進學術期刊與學位論文質與量的提昇,學術連帶的形成以及就業環境的改善,則成為重點工作。一方面,學術連帶的形成,除了必須強化與整合台灣既有的韓國研究人才之外,亦應努力擴大台灣與韓國學術交流之合作,同時擴大台灣韓國研究的經費與財源。

 

七、最重要的是,必須讓本土的韓國研究者能創造出正職工作之機會。為增加韓國研究的能量,設法將現有大學院校中的韓國研究中心予以實體化,或是成立國家級的韓半島或韓國專門研究機構,則將是擴大台灣韓國研究能量的另一個重要出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