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大學的「大學路」:韓國學生運動對民主轉型的重要性
董思齊
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
初次到韓國旅遊者,若想體驗一下韓國青年的藝文活動,絕對會被推薦到地鐵二號線的弘大入口站(弘益大學)或是位於地鐵四號線惠化站旁的大學路。相較於新村或弘大週邊以吃喝購物為主的大學聚落區,大學路展現出相當不同的風貌
根據韓國觀光公社的介紹:「大學路以馬羅尼矣公園為中心,附近有著文藝振興院、文藝會館等各種藝術團體與密集的表演場地、畫廊等文化空間,已逐漸成長為充滿藝術文化的街道。這裡不僅是韓國話劇表演的中心,亦是聚集了各種大小劇院與時尚個性、文化、餐飲店等的複合式文化區域」。
然而,充滿文藝氣息的「大學路」卻非常吊詭地不若其名,路上缺少一個完整大學的存在。而信步走進馬羅尼矣公園的廣場,看到位於其中的「서울(首爾)大學校遺址紀念碑」後才會知道,原來此處在1975年為止,曾是韓國最高學府「首爾大學校」(舊中文名為「漢城大學校」)主校區的舊址。事實上大學路曾經真的是名符其實的大學路。而自1975年首爾國立大學校移居冠岳校區之後,此處腹地逐漸被韓國政府轉為推廣文藝活動所用,因而轉化成今日的風貌。
那麼,現在首爾大學校本部所處的冠岳校區是何種風貌呢?走到位於冠岳山的首爾大正門,你將發現一旁有販賣各式登山用品的攤販,因為環境單純到幾乎與世隔絕的首爾大學,本身就位在冠岳山一處登山口上。
今日的首爾大學主校區位於交通偏僻不變之處,從江北要到首爾大學的話,開車必須經過漢江大橋與上道隧道兩大關口,而地鐵因環狀繞行之故相當費時,且校門離地鐵站也有段不小的距離。而在韓國大眾交通還不發達,尚未有地鐵的七零年代,首爾大學校真的是一個除了讀書學習之外,不能做任何其他事情的地方。遽聞,授意將首爾大學從繁華熱鬧的市中心大學路,遷移到與世隔絕的冠岳山者,正是當時韓國的朴正熙大統領。
朴大統領費盡心力要將首屈一指的首爾大學從市中心遷移,當然不會只是為了作育英才,而是為了阻止韓國最精英的大首爾大學學生,領頭參與有可能會危害政權的「學生運動」。
1972年十月,為推動終身獨裁,朴正熙發起「十月維新」,開啟第四共和國體制。而史有前鑑,1960年李承晚大統領因希望能長期執政,而在第四任總統選舉期間舞弊,進而引發「四一九學生運動」,最終導致垮台的歷史殷鑑仍歷歷在目。因此朴正熙一方面以強力手段禁止學生運動與其他社會運動的串連,另一方面乾脆把屬於國立的首爾大學從靠近青瓦台的市中心,直接搬遷至只有一個入口的冠岳山區,希望能有效地控制學生運動。其後,首爾大學的學生雖仍舊積極參與學生運動,但因校園偏遠,因此學生運動的主力轉由位於市區的延世、高麗等私立名門大學的學生所承接。
爾後韓國的學生運動與工運、社會,甚至民族統一運動串連,在1987年先後發生漢城大學朴鍾哲被水刑拷問致死,以及延世大學李韓烈被催淚彈擊中頭部死亡之事件,全國性學潮一發不可收拾,進而引發六月民主大抗爭。面對政治抗爭的緊張形式,盧泰愚以執政黨總統候選人之身份,代表全斗煥總統發表了八點宣示民主轉型的6.29民主化宣言,才讓韓國出第六共和的民主轉型契機。
隨著首爾大學校本部轉移至冠岳校區超過了四十年,韓國的民主轉型也已有三十年的歷史,如今大學路上再也感受不到當年學生運動所遺留下來的痕跡,但大學路週邊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群,仍見證著那段由「學生運動」所換得的民主果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