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限韓令」之後,韓國對中國態度的轉變

董思齊/台灣東北亞學會副秘書長

自從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總統上台之後,基於中國訪台的團客數字明顯減少之下,「陸客不來」一詞成為批判民進黨政府兩岸與經濟政策的常用詞彙。無獨有偶,自2016年7月韓國政府宣佈配置薩德(THADD)系統之後,在中國政府逐步升溫並發動具體的「限韓令」之下,「遊客」訪韓數字也顯著地減少(韓媒以音譯稱中國觀光客為遊客),這亦使得韓國民眾開始關心起包括中國訪韓遊客對韓國經濟影響的課題。不過韓國版的「陸客不來」所帶來的討論,卻呈現出與台灣版本頗為不同的樣貌。

所謂的「限韓令」,其實並非單一的法令,而是指涉中國政府對韓國部建薩德系統一事所展開一連串報復活動的泛稱。事實上韓國各界對於中國進行報復手段的憂慮,早在2016年年初,因北韓持續的進行核子試爆與導彈試射,時任的朴槿惠政府開始研擬是否在韓國的駐韓美軍基地架設薩德系統之際便已浮現。時值台灣將進行第三次政黨輪替,兩岸關係預期將陷入冷和狀態,因此當時韓國學界與外交界在與我國進行交流的時候,就經常詢問我方,過往台灣經驗中,曾遭受過中國哪些報復手段?而台灣政府又選擇如何加以應對與回應?

猶記當時筆者曾對韓方人士分享,過往中方對台的文攻武嚇、凍結人員交流與針對特定台商或演藝人員做過的封鎖與報復手段,同時亦列舉從外交抗議、國際活動封鎖、限制訪韓陸客觀光、對在中企業的非關稅領域的經濟報復,以至於在韓中鄰近海空邊境進行軍事演習活動……等一系列強度逐漸升溫的中國對韓國報復活動的可能選項。只是當時韓國各界仍對前一年(2015)的9月,朴槿惠總統至北京出席中國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時,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同站在閱兵台上觀賞閱兵儀式的那一幕印象深刻。再加上認為韓中同為WTO會員國,韓中又已簽訂FTA,因此雖對韓中關係生變憂心,但多數韓方人士一方面仍期待能透過外交上的持續溝通,讓中方充分理解韓國的立場;另一方面亦樂觀地認為,應已有足夠的貿易安全機制,可確保韓商在中國的權益不至於受到太大的損失。

不過其後韓中關係的演變,並沒有朝著對中樂觀派的立場發展。實際上中國對韓國採取了隨著時間的演進而逐步升溫的多重制裁手段。依據韓國國會在2017年三月進行的一場討論會中的報告所整理,中國對韓國的制裁與報復活動依照時序大致可以分成七個階段,分別為:一、對韓國政府展開外交批評同時減少與韓國的外交合作;二、開始對人員交流展開限制;三、針對中國境內韓流內容商品的流通進行制裁;四、針對韓國商品與企業進行非關稅領域制裁;五、針對中國國內韓國企業進行嚴格執法之制裁;六、針對韓國流入中國市場的金流進行管制的金融制裁;七、展開針對韓中領海與領空邊境的軍事戰略活動。而這七種手段循序漸進與其後的混合運用,顯示出中國對韓國是有系統系地增溫施壓。

在中國發動全方位的「限韓令」之下,首當其衝地自然是對駐中的韓國企業產生致命性的打擊,特別是在中國境內的韓國流通、量販與旅館業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例如:新世界集團所屬的E-Mart大幅減店,樂天集團所屬的樂天瑪特在受到嚴格的安全與消防法規檢視之下被迫停業,其後乾脆選擇退出中國市場。此外,韓國現代汽車在中國的銷量也大幅萎縮,韓流明星在中國的商演活動也被大舉凍結,韓國電影、韓劇、K-pop與韓國文創商品在中國的銷量也受到大幅影響。

而對於韓國國內經濟來說,則是明顯感受到「遊客不來」後對國內觀光相關產業的影響。根據韓國觀光公社所公佈的統計資料顯示,在中國發起「限韓令」導致2017年中國訪韓觀光客數字與前一年相較之下幾乎折半(減少48.3%)。與此同時,2017年訪韓觀光客總數比起2016年則是下降22.7%,而整體訪韓觀光客減少的人數,幾乎就等同訪韓中國觀光客所減少的人數。也因此,限韓令對於過去專注於開發中國客源的免稅店、旅宿業與觀光地週邊商家,造成極大的影響。

單就觀光產業,我們已可看出韓國對於中國經濟的依賴性,但這只是韓國整體經濟的縮影。事實上,韓國整體經濟對中的依賴程度亦已明顯過高。根據韓國貿易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韓國對全世界出口約5739億美元,進口約4781億美元,獲得約958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在其中,對中出口約1421億美元,進口約978億美元,為韓國賺進近44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亦即,即便限韓令的持續發酵,中國市場仍占韓國整體出口的24.8%、進口的18.2%,而韓國貿易順差的46.2%則是來自中國。從數字上來看,任何人都不可否認中國市場對於韓國經濟的重要性。但在歷經一整年「限韓令」的持續發酵之下,韓國民間與政府對中國的認識態度已有所調整,開始積極思考,如何在努力改善韓中關係的同時,建立起更健全的對外經濟與安全體系。

根據韓國日報與日本讀賣新聞在2017年6月(韓國宣佈部建薩德系統一年後)所公佈的對日、韓國民共同民調中顯示,有高達81%的韓國民眾感受到韓中關係惡化,而對中國的信任感從前一年的39.7%,急速下降到18.8%。有91.6%的韓國民眾認為,中國有能力,但卻未盡力遏止北韓的核子試爆與導彈試射。此外,對於中國的軍事威脅感(44.6%),則是自2014年開始該項調查以來,首次超過對日本的敵意(31.1%),成為繼北韓之後讓南韓民眾最感到威脅的國家。

在「限韓令」之後,導致韓國對中國認識觀大幅變動之下,即便被視為對中態度較為友善的文在寅政府,亦開始積極思考外於中國市場的可能選項。因此在臺灣發起「新南向政策」的一年之後,文在寅總統於去年11月提出了「新南方政策」的構想,計畫將針對交通(分享韓國高鐵建設與營運經驗)、能源(推動發電所建設合作)、水資源(支援水資源管理之know how),以及智慧資訊通信(參與新加坡智慧國度的建設)等四個領域上,提供韓國相關領域基礎建設的經驗,以此加深與東南亞各國的合作。雖然並未明白表示,但這可視為韓國政府希望能更加拓展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以此分散對中國過度的經濟依賴。

因此,或許韓國觀光公社的國際觀光室室長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所說的一小段話,可用來總結歷經一整年「限韓令」之後,韓國對中國態度的轉變。他說:「去年雖然因為薩德、北韓核武議題影響,使得韓國觀光市場受到不小的打擊,但是因為薩德議題的契機,就國內凝聚出必須壓低訪韓市場對單一國家的依賴度,以及改善觀光市場的體質的共識的面向來看,事實上是出現了肯定的效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isdsc 的頭像
    heisdsc

    知韓識韓不哈韓,比較研究為台灣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