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早上在朝鮮日報的國際版中,出現了一則新聞引起我的注意。它的標題是「台灣輿論界指出”韓國是剽竊歷史的小偷,無賴的民族” 在台灣「嫌韓症」持續的高漲之下,『兩國政府』有改正此現象的急迫性」(대만 언론 "한국은 역사 훔치는 도둑에 무뢰한 민족" 嫌韓症 계속 고조돼 양국 정부차원에서 시정 시급 )。
報導中指出,最近台灣許多的媒體都在散播一種韓國人是無恥的民族,沒有禮儀的民族,並且剽竊歷史的民族這類的訊息,並且在韓國人想都想不到,無法臆測的狀況下偷偷地在背後打擊了韓國人的形象。而造成這個現象的主因就是那些假借引證韓國媒體報導之名的不實報導的大量出現。

很多偽造的報導,假借引用了韓國有影響力的大媒體(其實就說朝鮮日報)的報導,捏造與散佈了許多韓國人聽都沒聽過,想都沒想過的內容,並以此指出韓國人沒有廉恥,是小偷般的民族。而朝鮮日報的報導指出,這類引用韓國媒體的報導,其實只要跟被引用的媒體確認一下就可以得知真偽,但這類新聞報導顯然就是想利用一般人民對大媒體的信賴,以此意圖煽動台灣群眾的「嫌韓症」心理。

朝鮮日報還舉證了台灣媒體和網民的這類煽動「嫌韓症」的例子,這中間包括:中國時報在六月一日指出「韓國人稱釋迦摩尼也是韓國人」;六月九號指稱豆漿也是韓國的,韓國人是歷史的小偷;去年十月聯合報指出韓國人主張萬里長城也是韓國人建築的;聯合報上個月十四日指出韓國官員來台考察平溪天燈節並且剽竊其中的文化儀式;最後連有線電視台TVBS在去年十二月十八日都打了韓國一把,指出韓國意圖將風水文化申請為世界遺產,因此引發中國的不滿。

這篇報導中,不斷的使用「荒唐」這一類的字眼,以描述韓國人聽到這類報導時的驚訝程度。不曉得的飲食文化、不知悉的文化祭典,都可以在這類偽造的報導之下成為「嫌韓症」的煽動者。而此舉讓在台灣的韓國人處境更為尷尬,因此朝鮮日報指出,雙方政府都應症視並即時改正這類的報導。

看完這個報導之後,其實引發了我諸多聯想。其一是,是誰在散佈這種「嫌韓感」?其二是,為什麼這類扭曲偽造的報導會在台灣被傳引和接受?

不過我得先指出的是,我並不曉得朝鮮日報的這個報導會不會被台灣政府官員知道,但我可以猜想的是,這個報導似乎不大會被翻譯成中文,就算翻譯成中文,筆調與內容也會有相當程度的改變。朝鮮日報其實有中文版英文版跟日文版,但各版面以其服務的對象為主,對朝鮮日報當日所發的本文進行有限度的翻譯。中文版雖然有簡體中文跟繁體中文兩個網頁,但除了字體上得不一樣,實際上兩個版的內容是一樣的。而中文版所選定的新聞,幾乎都是跟中國發展有關,並且以宣揚中國經濟、文化成果的報導。最近由於北京奧運,因此對北京奧運期間中國的準備、中國的發展有很關注的報導。而翻譯的筆調也益發的對中國友好。這當然跟選新聞來翻譯的人以及實際翻譯的人是誰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在大量的北京奧運相關新聞,還有韓國重要新聞語韓國影視新聞都必需要被翻譯之下,這篇報導會不會被選出來翻譯,以及會被如何翻譯(因為裡面提到了台北縣府官員、台灣政府等詞),就變成很有值得後續觀察的事情了。有意思的是,如果這篇報導沒有中文翻譯,會有多少台灣人注意到這個報導?台灣媒體會不會有人引用這個報導,就變成更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了!

那麼,到底是誰在散佈這類「嫌韓症」的新聞?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台灣人相信這類新聞因而討厭韓國?我想眾所皆知在台灣,對於韓國的觀感在一九九二年有個很大的轉移,在九二年斷交之前,台灣人對韓國人是非常友好的,而九二年後轉為厭惡韓國人。但這兩種情緒其實應該要更仔細的說明一下,事實上在九二年對韓國人的好感,並不是朋友的好感,而是在政府宣傳之下,「兄弟」的好感:兄友弟恭的好感,而兄是中華民國,韓國則是弟弟。即便南韓的人口比台灣多一倍,土地是台灣的三倍,在台灣島民的心理,南韓是我們友好的…弟弟這個事實,讓當初的「中華民國」看韓國不是平視的,而是往下看的。

而九二年韓國跑去交了一個大朋友,把所謂的「自由中國」一腳踢開,並且稱我們為台灣之後,對於一個「背叛」自己的弟弟,身為一個哥哥的自尊,使得台灣人的心理開始對這樣的國家印上了「唯利是圖」、「背叛者」的印象。而台灣跟韓國在體壇上的各種競爭也成為「民族情感」抒發的焦點。舉凡棒球、籃球、桌球、羽球、射箭、跆拳道這些項目,常成為展現民族自信心的場域。只是韓國人為了達到目標不顧一切(或說不擇手段)的拼勁,就被放大成為沒有體育精神,不顧廉恥的舉動。

但這可以說明很多人台灣人為什麼討厭韓國而相信這類新聞,但發佈這類「嫌韓症」新聞的,是不是台灣人呢?我想這是值得好好思考的議題。實際上台灣跟韓國雖然在很多地方是競爭者的關係,但實質的利益衝突卻似乎不應該以這種文化競爭的型式出現。而一般台灣人對於這類文化財產的剽竊,亦不是這麼的敏感(但有多少人知道韓國所謂的江陵端午節跟我們熟知的包粽子的端午節有什麼差別呢?)。舉一個最簡單的事實:台灣有多少人懂得韓文?可以去操作韓語來獲取發生在韓國的新聞並且加以衍繹(這個問題就質疑到我們媒體外電報導的專業程度了)?另外,誰跟韓國有實質上的利益衝突?

仔細去考察這類新聞的出現,除了部份鄉民在版上不負責任的發言(例如x狗),諷刺性的言論,但這類言論的出現,更多是針對不實新聞的情緒性反應。而實際上,長白山/白頭山的爭辯,東北工程與古高句麗的歷史爭奪等韓中之間關於主權與歷史之間的爭奪,這些才似乎是直接引發華語世界「嫌韓族」報導的主因。那台灣媒體在這中間扮演了什麼角色?我只能說,在台灣媒體看得到的韓國新聞,似乎都是在韓國媒體中有中文翻譯的新聞稿的再引用。而現在韓媒的中文翻譯者是什麼人?他們是用什麼角度來揀選與翻譯韓國新聞,這是我們不用多說也能夠知道的事實。所以,韓國人是怎樣看這類「嫌韓症」的報導,以及韓國人對這類的報導會有怎樣的反應?我想也不是在台灣,不懂韓文的讀者所能關注到或是所能瞭解的課題了。

作為一個小國的台灣,夾在三個鄰接的實質大國(中、日、俄)一個軍事威脅國(北韓)與一個心理強權(美國)之間的小國南韓,其實有很多外交手段以及經濟政策是值得台灣作為對比觀察的對象。但台灣近年在一方面哈韓一方面鄙韓的矛盾心理之下,對這個北方民族的瞭解越來越片段,事實上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唯有了解到韓國的處境才會知道韓國人一些習以為常的作法。但反過來說,當我們不想去瞭解韓國的時候,韓國的年輕人也漸漸的開始不瞭解台灣,不是把台灣當成中國的一個地方,台灣人當成中國人,就是把台灣人當成泰國人(韓語中台灣跟泰國的發音相近)。瞭解是動態的、相互的,因此在期望外國人理解當代台灣人的處境之前,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嘗試去瞭解對方呢?

2008.08.07am10:00寫於台灣媒體發現這則新聞之前

後記:這篇文章後來還是在該日的下午五點被翻譯了,但標題被改為「釋迦牟尼是韓國人?臺媒假新聞愈演愈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