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1年預官入伍服役時,因為學歷與官科的配合之下,被分配到「陸軍化學兵學校」擔任政治教官。當時適逢經歷九一一事件不久,因此在恐怖主義威脅的思維之下,超限戰和核生化戰以及核生化防護頓時成為一門軍事顯學,這也使得原本地位動搖而陷於縮編危機的陸軍化學兵學校,暫時性地重新受到國防部的重視。

由於政教業務的需求,當時還特地去找了些資料,寫了兩篇關於心理作戰有關的文章,並投稿到軍中的學術期刊。也是從那時候起,讓我對於所謂「戰爭」的看法有了很大改觀。特別是在超限戰的思維下,戰爭的主體越來越難以界定,而戰爭的行為也越來越多樣化,因此比起眼睛可見的戰爭行為(戰術動作),戰爭的目的(戰略目標)才是更需要去明確釐清的部份。因為,只有在能清楚釐清對方的戰略目的的條件之下,才有可能從中找尋談判與後續互動的可能性。

從大的框架來看,目前的局勢其實很明顯,朝鮮在主張其已經實現了「核擁有國」的地位之下,想要藉此獲得美國的善意回應。但由於此舉將會影響到包括中國、美日同盟,以及俄羅斯在東北亞的戰略布局,因此使得朝鮮半島陷入了緊張與對峙的僵局。在這種狀況之下,北韓的軍事行動被多方揣測,除了媒體一再報導的發射導彈到公海、進行第四次核子試爆、對有爭議的邊境進行砲擊、對首爾進行地道戰與砲擊戰之外,韓國甚至有保守派媒體(中央日報)主張,北韓可能會對首爾進行區域性的生化恐怖活動,以提昇緊張的情勢進而提高談判的籌碼。

不同的戰術手段,將會引起敵對陣營的不同回應,因此北韓自然有其一套對其戰術手段效果的評估方式。而一般的看法也都認為,北韓很難做出實際上過於激烈的刺激行動。如果回過頭來看過往北韓的軍事動作,其實少有超越其領土範圍的行為,若有越過他國領空或是進行實彈砲擊,其實也都會事先知會其所選定之地點。這代表其是透過理性評估之後,選定攻擊的型態與方式。不過目前各方比較擔心的是,北韓過往判斷的理性,會在金正恩過於年輕,導致經驗或是資訊不足之下,做出錯估情勢的處置。

然而,姑且不論北韓最終會使用哪種手段,但不能否認的是,到目前為止,朝鮮的目的其實是非常明確的,亦即逼迫美國接受其談判的條件。但比較有趣的是,從媒體的討論與敘述之中,我們似乎能看到主流的論述都是在討論「大國」對朝鮮舉動的主張反應與戰略布局。

只是對我來說,在這次事件之中,更值得台灣觀察的角度反而不是這些大國間的互動,而是韓國政府的戰略思維的轉變與外交上的回應方式。

在四周都是大國之下,韓國政府很清楚知道自己只能努力尋求成為區域之間「中等強國」(middle power)的角色,並且也明確體認到不論是來自北韓的武力攻擊,或是北韓政權的崩潰,都將嚴重影響到韓國的經濟與社會。因此,在依靠美國的協助,並且發表表明立場但並不刺激北韓的聲明之餘,仍不能放棄尋求透過派遣特使或是密使,找尋與金正恩政權「對話」的空間與可能性。

事實上朴槿惠總統對北政策的最大難處在於:她繼承的是李明博政府對北政策的負面遺產,並且還沒有足夠的時間與機會,和北韓的新領導者建立起有效果的互動機制。依照過往的經驗,北韓也只有在有經濟需要卻又無籌碼跟美國談判時,才會跟南韓進行交流與談判。核武器的開發,顯然是北韓手中最大的籌碼。

不過,相較於過往持續容忍朝鮮的挑撥行為,表面上無力可為的韓國政府,其實已經開始進行若當北韓政權若突然崩潰下,南韓的應對策略的相關研究,這可以從韓國國情院和國防部底下的智庫的研究計畫的轉變中看出端倪。亦即,保守的執政黨,已經從不願意與北韓進行接觸,轉變為希望能與之對話,並且積極準備北韓體制崩潰時可能帶來的政經衝擊。此外,在為了維持軍事力量的平衡的目標之下,南韓也藉機擴大了戰備武器的購買以及提出核武器自主研發的需求。而尋求除了美國之外的多方復合式外交的構築,也是南韓解決來自北韓威脅的外交作法。

受限於國際地位,表面上南韓政府可以做的事情似乎不多,但在有明確外交戰略(區域內的中等強權)之下,南韓政府也已經展開其戰術布局。或許,這也值得我們從中思考,台灣應如何定位自身外交戰略的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