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董思齊(台灣東北亞學會副秘書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一、韓國地方自治的歷史

在目前所實行的韓國第六共和憲法以及與選舉相關的重要法令規定中(包括了地方自治法與公職選舉法),雖然明定了韓國實施「地方自治選舉」的地方分權基礎,但與台灣政治發展的過程大相逕庭,韓國目前所實施的同時地方自治選舉卻是在1990年代之後才出現的產物。

 

自大韓民國(南韓)於1948年獨立建政之後,儘管經歷了多次的共和國憲法的轉變,但韓國始終保持了全國性的國會議員與總統選舉;相較之下,韓國的地方選舉(包括自治體首長與議員的選舉),雖然在法律上明定了必須四年選舉一次,但在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之後(1961年),就將韓國的地方自治選舉無限期的延期凍結。因此,一直到了1991年時,韓國才再次恢復了中斷三十餘年的地方議會議員選舉(包括地方基礎議員與廣域議員);而一直要到首任文人總統金永三當選上台之後,韓國才於1995年再次恢復地方行政首長的直接選舉。

 

而自1995年至今,韓國已舉辦過了六次的「全國同時地方選舉」。201464日所舉辦的第六屆同時地方選舉中,包括了五種不同層級與類別的地方選舉,分別是:廣域團體長選舉(共17席)、廣域議員自治議員選舉(含705席直選議員 / 84席政黨比例代表議員)、基礎自治團體長選舉(共226席)、基礎自治議員選舉(含2519席直選議員 / 379席政黨比例代表議員),以及教育監(韓國各廣域自治體中,專門監督教育議題的民意代表)的選舉(共17席)。

 

二、本屆韓國地方選舉的關鍵變數

雖然地方自治的選舉,理應將焦點著重於與地方公共事務相關的政策議題辯論之上,但與過往韓國地方選舉雷同,此次韓國的第六屆全國同時地方選舉仍舊圍繞著全國層次的社會議題來發展。細觀此次韓國的地方選舉,其最重要的變數有二:一是「世越號」沈船事件;另一則是在野陣營的整合過程。

 

韓國四月中發生了「世越號」沉船慘劇之後,在媒體不斷地報導渲染之下,此次的地方選舉幾乎被定調為「對朴槿惠政府的期中審判」vs.「對朴槿惠政府的全力聲援」之樣態。但事實上,對執政黨採取強烈批評態度的在野反對勢力,卻是在歷經一番努力之後,勉強完成整合。

 

自從2012年底的韓國總統大選,原本選情不差的民主統合黨以不小的幅度落敗之後,民主黨與主張「新政治」改革路線的安哲秀之間,關係就變得異常的緊張。而自從安哲秀透過補選成為國會議員後,安哲秀即將組織新黨的傳聞就始終不斷。但缺乏人力與組織,仍舊是一般政治觀察家對於安哲秀新政治是否能勢力化的最大質疑。而原本身為在野最大黨的民主黨,自從連續輸了國會議員選舉與總統選舉之後,不但黨內氣勢持續低迷,在朴槿惠主政評價不差之下,民主黨的支持度一直無法提高,因此也連帶地使民主黨的地方選舉選情也難被看好。

 

在上述的脈絡背景以及離地方選舉越來越接近的狀況之下,主張新政治的安哲秀陣營與代表傳統進步派勢力的民主黨終於在三月初正式進行接觸,討論彼此的合作意向。雙方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決定攜手合作創見新黨,並將新政黨取名為「新政治民主聯合」(새정치민주연합,黨名的 英文名稱為 The New Politics Alliance for Democracy,簡稱NPAD)。合併之後安哲秀也自然地成為了兩位最高代表之一(另一為則是前民主黨代表的金漢吉議員)。

 

這個新生的韓國最大反對黨,被認為是個具有「社會自由主義」色彩以及「中道保守」傾向的政黨。而這個進步派集結的新政黨所選擇的代表顏色,既不是代表傳統反對勢力的綠色,亦不是代表盧武鉉派的黃色,而是延續之前重組後的民主黨所選擇的,並且是傳統自由派保守政黨所愛用的藍色。在執政的新國家黨以紅色做為代表色之下,這一屆韓國的地方選舉變成了所謂的「紅藍對決」的局面,其主要的攻防焦點,則圍繞於政府處理災難事件的應變能力。

 

三、本屆韓國地方選舉的結果分析

在單一選區制度之下,民主黨與安哲秀這兩股政治勢力會選擇結合其實一點都不令人意外,而很明顯地,「新政治民主聯合」這樣的合併方式可說是盡量淡化過去民主黨的痕跡,並將此一新政黨包裝成符合安哲秀「新政治」理念的形象。不過,這個新出現的最大在野政黨馬上得面對的問題,便是地方選舉時黨候選人的提名問題。原本因「新政治」理念,主張地方選舉時必須廢除「政黨公薦制度」(政黨公開提名推薦)的安哲秀,卻在新政黨成立之後,撤回了這項主張,連帶的使得安哲秀個人以及「新政治民主聯合」在地方選舉過程中的支持率開始下滑。

 

此外,雖然「世越號」沉沒事件引起韓國民眾對公部門救災應變能力的不滿,但是韓國民眾卻似乎亦無法對於在地方選舉中,主打「審判中央政府」口號的最大在野黨投出信任的一票。這也使得本屆的韓國地方選舉,並沒有出現一面倒的局面。

 

從投票率來觀察,由於選前發生「世越號」沈船事件以及預先實施了「不在籍投票」,使得各界普遍預期,雖然難以超越第一屆全國同時地方選舉的投票率,但本次韓國地方選舉率將創下歷年新高,並且有望能突破六成以上的投票率。從結果來看,本屆選舉的投票率的確創下近五次全國地方選舉的新紀錄,這亦代表著韓國選民的確較為重視本次的地方選舉。

 12  

 

資料來源:韓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

     

        不過若從選舉結果來看,這次「政府審判論」與「政府支援論」的支持率卻顯得勢均力敵與平分秋色。雖然選前在野黨「政府審判論」的聲勢浩大,並且期望能贏得大首都圈的完全勝利,但在十七席的廣域自治團體長選舉中(相當於我國的直轄市長與縣長選舉),在野的「新政治民主聯合」僅奪下了包括首爾市長與江原道知事的九個席次;執政的新國家黨則保住了大首都圈的仁川廣域市市長以及京畿道知事的八個席次,雙方的表現幾可說是平分秋色。

 34   

圖示:紅色為執政的新國家黨廣域自治首長的當選地區,藍色是新政治民主聯合的當選地區

 

雖然廣域自治團體長的選舉中在野政黨略佔上風,但在廣域自治議會的選舉部份,執政的新國家黨在789席中獲得了包括直選與政黨比例代表票的416席(375席直選,41席政黨比例分配);最大在野黨的新政治民主聯合則僅獲得了349席(309席直選,40席比例分配)。此外,在基礎自治團體長以及基礎自治團體議會議員的選舉中,也是執政黨的新國家黨佔盡優勢。

 

基礎自治團體長選舉總共226席之中,新國家黨獲得了117席;新政治民主聯合獲得了80席;在基礎自治議會議議員選舉上,總計2898席中,新國家黨獲得了1413席(206席直選,207席政黨比例分配);新政治民主聯合則獲得了1157席(989席直選,168席政黨比例分配)。

 

比較特別的是教育監的選舉部份。2010年的第五屆選舉中,支持保守傾向的教育監當選了10位;支持進步傾向的教育監則僅有6位當選(在韓國的教育監選舉中規定教育監必須政治中立,不得代表政黨選舉,因此候選人僅可表明其政治傾向)。然而這次受到「世越號」沉沒事件中,大量學生受害死亡之影響,以及保守派教育監候選人整合的失敗,因此除了大田、大邱、蔚山與慶北等四個傳統支持保守政黨的大本營之外,其他十三個地區都是由進步傾向的教育監候選人勝出。

 

若回顧上屆(2010年第五屆)的韓國地方選舉,上屆選舉中,由於在野的民主黨獲得了廣域團體長、基礎團體長以及廣域議會議員選舉的勝利,使得當時執政的大國家黨代表鄭夢準,不得不承認選舉結果的失敗並因而引咎辭職。這個結果也使得朴槿惠得以以「黨的非常對策委員會委員長」之身份,掌握執政黨的大權,並進一步促成大國家黨邁向新國家黨的改革。由於本屆地方選舉的結果卻沒有出現一面倒的狀況,因此一般觀察分析多認為,這次的地方選舉的結果難分勝敗。

 

然而,由於此次競選過程中最重要的主軸乃是圍繞在最大反對黨的新政治民主聯合,大聲疾呼要對朴槿惠政權進行審判的這個議題之上,因此,這種不分上下的結果,反倒成為群眾對在野政黨競選策略提出質疑的警訊。

 

四、韓國地方選舉結果對台灣政治的啟示

 

    事實上近半年來韓國出現了一連串的天災人禍,這使得最大反對黨的「新政治民主聯合」在本屆韓國地方選舉中找到了算是蠻有利的著力點:主打對朴槿惠政府執政績效的「期中審判」。就結果觀之,在野黨的這個「政權審判論」的確起了不小的作用,因為它的確使得這次地方選舉的投票率大幅的提昇。然而,在野黨除了批判執政黨國家層級的執政能力之外,始終缺乏讓選民感受到在地方自治層級上,必須由在野黨來執政的重要性與正當性。

 

此外,投票率的提昇並非僅朝著對朴槿惠執政不信任投票的方向發展,而是將地方選舉拉昇到中央選舉的層級,成為對兩大政黨的信任投票。從結果上我們可以清楚明白地看到,對於執政者救災處理的無能與不滿,並無法直接轉化成為對於在野黨的信任;而過於強調對執政者的審判,也相對地提高了保守派支持者為保衛政權的投票動機。

 

而選民對於在野黨的不放心,還表現在地方選舉之後的「再補闕選舉」(國會議員以及地方議員的補選)之上。由於出馬參選地方首長或是其他原因退職的國會議員席次達到了十五席,因此七月三十日所舉行的國會議員選舉成為執政的新國家黨是否能「單獨國會席次過半」的國會優勢保衛戰(國會總席次為300席)。

 

雖然,在野黨延續了政權審判論的論調,希望能縮小在國會中居於少數的劣勢,然而選舉結果在野黨卻僅僅奪下四席,讓新國家黨更加穩固國會最大黨的優勢(158130)。選舉結果中更令人意外的是,新國家黨竟然突破了「地域主義」的限制,撼動了進步政黨的不動票倉。

 

在民主轉型之後才重啟地方自治選舉的韓國,其地方選舉過程並不像有著強烈的地方派系色彩的台灣一般,那麼的重視反應地方基層之利益。特別是過往地方議員的政黨提名權皆掌握在黨中央手中(韓國禁止政黨設立黨地方支部),因此候選人往往必須從命於黨中央。此外,在歷史與制度因素之下,使得嶺南地區(慶尚南、北道)與湖南地區(全羅南、北道)的選民,往往依照政黨提名來決定其投票取向:嶺南選民一面倒的票投保守政黨、湖南選民一面倒的票投進步政黨,因而在形成韓國著名的「地域主義」投票行為。

 

不過由於新民主政治聯盟此次提出了具有爭議性的補選候選人,使得谷城郡出身,並且曾擔任過朴槿惠青瓦台政務首席秘書的新國家黨候選人李貞炫,有機會在全羅南道「順天市與谷城郡」選區的補選中,獲得保守政黨自韓國選舉改為單一選區制度(1988年)之後,在光州與全羅南道這個傳統進步派政黨鐵票區域的第一個席次。也因為十一比四的慘敗,使得安哲秀隨即於補選後辭去了黨代表的職務。

 

因此,若站在進步政黨角度的觀點來省思此次韓國地方選舉的過程,以及其後的政治影響,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若將地方層級的選戰無限上綱成為對中央執政者的審判,其結果將模糊了地方層次的議題,並且會將原本有利的選舉局面拉回成基本盤的對決;此外,若無法秀出讓選民放心的執政條件與願景,執政者再怎樣的無能,挑戰者亦無法有效吸引選民手中寶貴的那一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isdsc 的頭像
    heisdsc

    知韓識韓不哈韓,比較研究為台灣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