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寫在前面:上週四(11/13)晚上受邀去位於汐止的UDN TV,參加「國際瞭望」節目的錄影。事先收到的討論主題有三個方向,而預先給的討論子題則有十三項之多。

 

由於該節目是在MOD或網上收視,因此錄影方式看存檔與議題而訂,有時採取現場直播,有時則是事先預錄。原本收到的通知是現場轉播,並且未被告知有找其他的來賓參與,在誤以為形同單獨對談之下,因此多花了點時間預先思考主持人所準備的提問。

 

但到達UDV TV之後被告知,當日將採取預錄的方式進行(原本預定在 11/17 週一播放),並且討論者還多了一位連線訪問的來賓。由於主持人的提問方式,討論者的答題時間,以及主持人臨機抽換題目等因素,使得我事前預做思考的一些準備,可說是幾乎沒有用到。但也因此,錄起影來可說十分輕鬆愉快。

 

只是,原本還十分期待能看到自己在無甚壓力時,在鏡頭前面的表現。但沒想到卻收到製作人來訊告知,預定今晚要轉播的錄影檔案,因為發生意外的插曲,導致檔案清除而無法播出。。。由於當天有錄影轉播,因此當時也沒有想到要來個自拍留念。。。

既然沒有影像或照片可供紀念,那麼,就把之前的想法和對答的準備好好地整理起來,做為這場消失的錄影之紀念了!以下,將依照我所收到的邀訪提問,以文字整理與紀錄出我的觀點和看法:

 

聯合報Udn TV-【全球瞭望】

敬 邀/董思齊 教授

S__6488075  

主持人/聯合報副總編輯 郭崇倫

   

一、中韓FTA簽訂!對南韓對中國影響?對台灣有何衝擊?

 

(1)    中韓宣布完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南韓繼智利、秘魯之後,成為第3個和美國、中國大陸、歐洲聯盟都簽署FTA的國家。韓國想跟中國簽FTA努力多久?原因?南韓商業團體歡迎,但農民為什麼激烈抗議?

 

對外貿易依存度高的韓國,自從遭遇九七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不論是來自國內或是國外的壓力,都迫使韓國政府選擇更加積極的擁抱與面對世界市場。這點從金大中總統將外交與通商事務整合程外交通商部就可得知。

 

而韓國的FTA談判是從1999年選擇智利這個市場距離遠,互補性高,並且對國內產業衝擊較小的國家開始做起。盧武炫政府時,韓國所推出的「FTA推進路線圖」之中,就說明了韓國簽訂FTA的最大目的,在於確保經濟成長。其選定對象國的標準,除了經濟誘因之外,還有政治外交的考量。

 

200304年時,盧武炫政府則開始推動韓國的FTA路線圖。希望可以與1.智利、墨西哥、新加坡等,與韓國同樣對世界開放與朝向經濟自由化發展,和2.與推動韓國經濟結構調整以及東北亞產業分工相關之國家,其中包括了日本與中國先簽訂FTA。但,在面臨到中國市場轉型以及產品與日本競爭不利的因素之下,使得韓國轉而先與美國和歐洲簽訂FTA。當時的目的是希望提前進入美國市場、吸引外資投資、降低對日本與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取得韓中與韓日談判的優勢。

 

因為已經完成了韓美和韓歐的FTA簽訂,並且使得韓國成為高規格的FTA實踐國家,因此韓國在進行多年的可行性與影響性評估之後,在兩年半前開始與中國進行FTA的磋商。

 

對於近年來飽受「低成長、低消費、低日圓」所苦的韓國經濟來說,china money是值得期待的成長突破口。只是,與中國簽訂FTA,當然與維持經濟成長和考量韓半島議題這兩點有關。不過,任何的FTA都是兩面刃,不可能只有好處而沒有壞處。在市場互相開放之下,自國的敏感性部門產業(包括國家主力希望發展中的產業還有農業部門),以及中小企業,都可能會是最大的受害者。

 

因此,南韓商界歡迎者,主要是那些預期可以賺到china money的人,但農業部門,則不敢過於樂觀。特別是韓國做為韓國象徵性食品的泡菜,因為屬於加工食品類,因而沒有被排除在開放之列,更是讓韓國農民與民眾擔心與擔憂。當年韓美在簽訂FTA時,韓國就是棄守了美牛這個項目,所以造成國內極大的反彈聲浪。因此來自農業部門的抗議,以及市民團體的反彈,指責韓國政府不重視韓國民眾的生命安全。因此,最終這個FTA會長成什麼模樣,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2)    中韓簽署FTA,南韓的經濟領土將從現有的67%擴大到73%。對於南韓來說,中國不但是最大的出口國,同時還是最大的進口國, 南韓將打開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市場,這給南韓帶來的經濟效果是否遠比任何一個FTA都要來的大?無隱憂?

 

我們得先要有一個理解和認識,FTA不是簽訂越多就越好,例如,FTA簽訂最多的智利和秘魯,我們似乎也不會說他的經濟發展就特別好。重點在於怎麼簽,包括:開放的程度如何?開放的進程?最重要的是,自家產品的品質、服務與競爭力如何。

 

韓國跟中國洽簽FTA之後,對於韓國或中國經濟能帶來多大的影響,我想,在我們不清楚中國對韓國讓利多少之前,我們很難做出精確的評估。但是至少現在已有消息指出,南韓對中國石化產品熱門出口項目的似乎是被排除在外,面板減稅的時程也被壓後,這代表在韓國農業部門的得以不開放,是與中國若干工商品的不開放來換得的,而這些品目,正是中國自身亟欲發展的產業,也是將來(有些已是進行式)中國與韓國競爭的產業。

 

隱憂之一:直接衝擊中小企業

而在出口增加的同時,其實進口也會增加,這時候考驗的就是自國品牌的競爭力問題。這也是韓國還不願意與日本簽訂FTA的原因之一。只是,在開放中國產品進入韓國之後,雖然高端產品,因為韓國產品品質比中國好,不大會受到影響,但是低階的電子商品,或是可替換性高又價格敏感度高的商品,很容易被中國產品給取代。但生產這類產品的,大多是中小企業,這也是為何簽訂FTA之後,會導致中小企業生存困難的原因。

 

隱憂之二:經濟成長率直接與中國經濟連動

依附出口的成長,有兩大隱憂,其一是競爭對手調降匯率,其二是出口國的經濟衰退。前者就像是日圓貶值對韓國的影響,後者則是,中國已經維持高度成長多年,在市場轉型之下的中國,還能維持多久的高度成長?因此韓國先鋒報也指出,只要中國經濟下降1%,過份依賴出口中國的韓國,經濟成長將下降0.17%。

 

隱憂之三:賺取china money的陷阱

在中國市場轉型,並且逐漸重視其內需市場之下,中國成為競爭國家,而對中國出口的獲利勢必將面臨瓶頸。因此,目前韓商瞄準的其實是突破非關稅領域障礙的利得,主要想賺取或利用的China money,一類是卡位中國的金融與服務市場,另一類則是希望吸引中國熱錢投資韓國。但這兩點也都有所憂慮之處,其一,中國的服務業市場能介入多深,取決於其開放程度以及與國際接軌的程度。但透明性如何,還有中國制度是否健全,則不無疑問;其二,目前中國熱錢到韓國並非投資產業,而是挹注在股市與不動產,反而因此增加韓國經濟的風險。這是目前韓國民間非常擔心的問題。

 

(3)    南韓透過FTA來擴大經濟領土,簽署FTA並生效的國家包括智利、新加坡、瑞士等EFTA 4國、東協10國、印度、歐盟28國、秘魯、美國、土耳其等50國。南韓這十年的經濟起飛,是否證明其效應?還是本身特質跟協定並無直接關係?

 

我個人傾向認為,韓國這十多年來的經濟起飛,與其說是靠著FTA的生效,不如說是依附著幾個大企業的成長,特別是三星電子、現代汽車和LG這些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擴張。而FTA,我們可以視為是一個環境背景因素,不然的話,為何我不曾聽聞近年來智利或是秘魯有高度的經濟成長?而若從目前已有的資料來看,韓國與東協簽訂後的效益不大,主要是因為東協國家實行率太差,但和美國與歐盟簽訂FTA之後,韓國的經濟在數值上的確有所成長,並且市占率有所提高。

 

但是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目前韓國出口能帶動持續成長的,主要已經不是代工或組裝類的出口產品,而是高附加價值的品牌產品所帶動的產值提昇。不過這種高度垂直整合的模式,自然也有他成長的瓶頸與極限。此外,經濟數字上的成長,並不會是國內民眾唯一關心的事情。過去韓國己任總統都亟欲建構圍繞著美、中、歐盟、東協與日本,這幾個涵括韓國出口百分之九十的國家的FTA網路,但卻發現民眾並不買單,屢屢用選票來加以制裁。這也是為何朴槿惠總統上台之後,得主打所謂的「民生經濟」,並且希望能提高民眾對於FTA的有感程度的最重要原因。

 

 

(4) FTA完成之後,南韓總統朴槿惠,更表態積極支持中國主導的FTAAP。朴槿惠支持的用意?南韓與中國是否都想利用對方,取代美日在亞洲地位?

 

雖然表面上,韓中關係的靠近,讓人有種韓國在區域與國際地位提昇的錯覺,但事實上,截至目前為止,誘使韓中關係靠近的力量,仍舊是經濟因素,但韓國在外交與安全方面必須依靠的國家,則還是美國以及擁有美軍基地的日本。因此,在外交方面朴槿惠所能表態支持中國的部份,至少到目前為止,一定都是美國不加以反對的部份。FTAAP自然也是如此(順帶一提,最早倡議亞太整合的,其實還是美國)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就算是中國在倡議FTAAP,但這種主張並非取代美國,而是在建立一種新型的大國關係,從中來定位中國未來在亞洲所扮演的主導與積極性的角色。但這其中,美國絕不會缺席。此外,韓國也很難取代日本的角色與地位。不僅如此,事實上,目前韓國外交方面正面臨了一個十分為難的處境,畢竟,目前在韓半島安全問題以及南北韓統一事務上,中國並沒有給予政治上的承諾與保證,因此安保問題仍舊得依靠韓美同盟。

 

以此,韓國已有智庫提出,韓國若想擺脫目前外交安保靠美日,但經濟過份依賴中國的兩難困境,應當要主動尋求中國在安保上的承諾,以及找出依賴中國之外的經濟成長模式。

 

(5)相對台灣對中韓FTA恐慌,除了施振榮說不用太悲觀,外資麥格里也認為台灣對衝擊過於恐慌。過去無論美韓FTA,韓歐FTA,台灣不但沒影響,對歐出口甚至還上升些許。怎麼評估?

 

首先,我們得先瞭解,台灣對衝擊過於恐慌的那些人,他們到底引用的是怎樣的數據與論證。我比較好奇的是,在一個連實際長成怎樣都還不曉得是什麼樣子的FTA,要如何進行經濟衝擊的影響評估?

 

其實我們從實際的數據上可以看到的是,在韓國與美國或歐盟簽訂FTA之後,韓國的出口的確增加了,市占率也的確提高了,但令人訝異的是,即便國際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之下,台灣的對美或對歐出口卻並沒有減少。這中間所透漏的訊息是,FTA的確可以帶動某些部門的出口成長,但目前韓國的成長,卻沒有壓縮到台灣所憂心的一些競爭部門,這代表韓國帶動成長的,應當是其他部門的產品。這亦顯示,我們一般人想像之中,認為會被韓國產品所擠壓或是受影響的相關產業部門,台灣其實已經有足夠的經濟開放的條件。

 

或許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台灣是WTOITA的會員國,亦或許是韓美和韓歐關稅徹廢領域的部份還未發酵。但即便有關稅存在的領域,也不代表產品就一定缺乏市場競爭力。除了價格因素之外,產品是否具有競爭力,取決於產品的品質以及廠商的服務。另外,可以補充說明的是,即便韓國與東協和印度簽訂了FTA,但是韓國對東協和印度的出口卻未能蒙受其惠,其中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對方實行協定能力的低落所造成。這亦是我們觀察韓中FTA的重點之一。

 

(6)為什麼這次中韓協議,被說雙邊只是簽署低度的經濟協議?

       

相較於韓歐FTA99%與韓美FTA95%以上的市場開放度,根據媒體的報導,這次韓中FTA兩國應僅有九成以上的商品將進行全面開放,其中,中國91%的商品項目(佔收益額 85%)韓國則是92%(佔收益額91%)將在二十年內逐年減免關稅至零。而韓中FTA生效後立即廢除關稅的部份,以收益額為基準來計算,將佔中國的44%與韓國的52%。其實,直至本月6日所舉行的第14次協商會談中,在22項部門中,仍有六項部門的障礙未能完成協商,因此能在10日宣佈完成協商,代表雙方必須多有讓步。在對韓國影響最大的稻米等主要農產品已被排除的同時,可以預期目前中國有意發展的若干製造業項目或將被排除在外,並且,兩國所簽訂FTA的開放度與自由度,勢將無法達到先進國家間簽訂FTA的高水準。

 

到目前為止,台灣的討論都聚焦在韓中FTA簽訂之後,對於韓國經濟上將有何好處或壞處,或是對台灣經濟會造成何種衝擊與影響。而中國選擇與韓國簽訂FTA,卻僅以政治目的來加以解釋。但事實上,韓國與中國簽訂FTA不是只有經濟上的考量,而中國與韓國簽訂FTA,亦絕對不是只有政治上的考量。中國與他國簽訂FTA,至少還有因應全球與區域經貿整合趨勢、增進對外貿易,以及藉此調整國內經濟結構等經濟意義的存在。因此,即便中國學者也認為簽訂韓中FTA的政治效應高過經濟利益(以此均衡美日經濟板塊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但簽訂FTA自然也會影響到日後中國的對外通商貿易戰略以及中國內部的產業發展。而簽訂過程中,中國政府承諾的越多,中國市場就將越透明開放,勢必提高中國政府「管理」市場的風險。因此,在這個意義之下,中國願意開放多少,成為政治學者應當關注的部份。而敏感性產業究竟會讓利多少,則是產業研究與經濟學者應當注意的焦點。

 

因此,我個人是相當樂見韓中簽訂FTA,並且亟欲瞭解韓中FTA的實際內容。理由在於:當中國在面對像是韓國這類與台灣在產業構造上有高度類似面貌的經濟體時,在沒有兩岸這類的政治因素之下,願意放利多少,以及是否能堅守其對自由貿易的承諾,是台灣必須瞭解的重要交易資訊。因為,台灣最終仍必須面對與中國要如何簽訂經貿協定的抉擇。

 

從目前韓中FTA僅佔各國約九成的開放度與自由度來看,這並不是一個高水準的FTA,但實際的經濟效應與對台灣產業的影響,仍得等待更多的資訊才能進行評估。可以確定的是,FTA對台灣與韓國有競爭關係的產業來說,影響並不是立即的,因此仍有時間進行調整回應與談判,並且可以觀察兩國實踐的狀況與後續產生的問題。

 

二、朴槿惠上台至今多有狀況,內部政局穩定?浮躁?

 

 (1)今年4月,韓國“世越號”沉船發生後,韓國總理宣佈負責並請辭。5月,朴槿惠提名新總理,但內閣改組卻困難重重。朴槿惠的內閣有何問題?

 

朴槿惠總統雖然毫無懸念地獲得總統大選的勝利,但自選戰開始,她不耐煩與人溝通的個性,就一直受到渲染與批評。因此媒體和反對黨自然對於她預備晉用的人士有更多的報導和關注。而其提名人選的問題,一方面,自然是因為在資訊快速流通的狀況之下,朴槿惠所提名之人選若有個人道德或能力的問題,立即會受到來自民間質詢與抗議之故。而之前朴槿惠提出的人選,在聽證會時,就已經有許多反對的意見出現。但另一方面,會如此艱難,也與韓國的國會制度有些關連性。

 

韓國在2012年五月間,立法通過了所謂的《韓國國會先進化法》。這部法令被韓國報紙戲稱為:《國會肢體衝突防止法》或者《國會防止打鬥法》。其主要內容包括:限制國會議長以個人職權處理案件;引進阻擾議事(filibuster)制度;實行“迅速處理制度”(Fast Track)等制度,但最重要的則是,過去法案在國會上過半數議員通過的原則將失效,而代之以今後需要3/5以上議員贊成的“大多數(super majority)同意”新的表決原則。因此在目前執政黨無法取得五分之三席次之下,這使得執政黨必須加強與在野黨國會黨團的協商,從而成為制衡韓國超級總統制的一種國會力量。

 

因此,朴槿惠所提名的內閣名單有何問題?簡單來說,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提名了在野黨無法接受的候選人。順帶一題,這個法案是當時執政黨所提出來的法案,有人認為,其立法背後動機,是害怕當時的反對黨選後會成為勉強過半的多數政黨。

 

(2) 朴槿惠以朴正熙之女姿態勝選總統,人氣一度攀升到韓國歷任新高。但她上任以來,內閣與政局多有動盪、朝野對立嚴重外,支持度也曾經急速下滑,哪些關鍵原因造成?

 

朴槿惠上台之後,造成其支持度下滑的因素,主要還是經濟雖然成長,但是就業和兩極化的問題仍舊嚴重,因此朴槿惠一直主打所謂的「創意經濟」,希望增加民眾對於經濟成長的有感。而在其上台之後,韓國突然爆發多起意外事件(包括世越號沉沒、地鐵對撞、直昇機墜毀、軍人殺同袍逃亡等),則被認為是國家行政官僚螺絲鬆動所造成。因此,這些國內事件讓他的支持度有所下滑;但是另一方面,朴槿惠則靠著不斷地外交攻勢,訪美、訪中、訪俄,舉辦國際會議,帶頭進行sales外交,拉近中韓之間的關係,又使得其國內民意支持度逐漸有所拉昇。

 

只是,當我們在觀察韓國內政時,或是看到韓國經濟成長與韓流向外擴張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南韓一直是個壓力很大的國家。我曾詢問過一位韓國學者,為何朴槿惠上台之後,韓國國內有這麼多的事故發生?他給我的回答是:因為之前韓國的壓力太大,因此在情勢平穩之後,一時鬆懈之下,反而造成了事故的發生。韓國有過亞洲金融風暴的慘痛經驗,又有隨時有來自北韓的安全威脅,因此,這使得韓國國內一直以來有著經濟與安全的雙重不安壓力。

 

因此,不僅是朴槿惠總統,歷來韓國總統民意支持度的高低,端看這兩個問題的解決能力如何而定。當然,五年單任制的憲政治度設計,也使得韓國總統在任期後半,幾乎都變成跛腳總統。

 

 

(3)近年來南韓經濟發展迅速,國民所得大幅成長,在政治上還出現首位女總統。韓國是如何從過去政治壓抑、經濟困頓到如今全面突破?政府與民間如何改變?目前韓國社會的情況又如何?

 

我們若從外部來看,加上近年來韓流的興起,似乎韓國已經有主持人所說得這些多重突破。而這些成就,當然是韓國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而來的。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韓國政府與業者一直有體認到,韓國內需市場狹小,加上產業結構的特性,要帶動經濟成長就一定得走向國際,擁抱世界。這使得韓國從原本保守排外與封閉的社會,硬是硬著頭皮的得向外競爭以尋求出路。

 

這之中,自然有部份來自政府的政策規劃與設計,韓國政府的目標,就是希望韓國企業能跟國際接軌。而韓國民間和業者也深知,不對外無法生存競爭,因此不只大企業,韓國的中小企業,也都積極的試著往外尋求生路。例如我們所熟知的韓流風潮中的KPOP,一開始就是韓國本土業者因為國內市場過小,因此希望能開拓海外市場,在不斷嘗試之後才找尋到突破口的。

 

只是,你若要問韓國人過得好不好?我想十個中應該有九個人會跟你說他過得不是很好。目前韓國是OECD國家中自殺率和離婚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因為青年因就業問題而造就了拋棄談戀愛、拋棄結婚、拋棄生孩子的三拋困境,而世代間不正義與貧富差距問題,跟台灣沒有什麼兩樣。一言以蔽之,為了生存和競爭,韓國政府與民間不得不一直努力,但經濟與安全的壓力卻始終無法完善解決。

 

至於雖然韓國已經出現了首位女總統,但常看韓劇的人應該都知道,雖然韓國家中最有權威的通常會是奶奶,但奶奶所維護的,卻又是最保守的男性中心價值。因此朴槿惠的上台,並沒有因而扭轉韓國女性的地位。

 

(4)    FTA簽署之後,南韓與中國關係更加緊密。但對於詭譎的東北亞局勢,南韓為什麼決定如此靠近中國?近年來與美國的合作又是否發生問題?

 

目前韓國除了是世界第七大出口國家,同時也是世界第七個2050國家,亦即人均所得兩萬美金,人口五千萬的國家。這樣一個國家,你把他隨便放到地球上其他的地方,你都會發現他不應該只是個小國。但是韓國在地緣政治上,註定他無法成為大國。除了搬不走的中、日、俄,以及北方的流氓國家朝鮮之外,美國亦深刻影響著韓國的政經發展。

 

若從韓國國內政治的發展過程來看,我們明顯的看到,在金大中政府上台提出陽光政策到盧武炫政府執政的這十年之間,韓國政府的對外重點在於對北關係之上;而李明博上台之後,則不論經濟或外交上都明顯的依靠美國。但不論是親北或是親美路線,韓國仍舊遇到了北韓試射核武的威脅、天安艦沉默事件與延平島的砲擊,因此親北親美在韓國內不都不受到歡迎。而在民主選舉之下,韓國政府一直亟欲在外交方面尋找出新的道路,而目前朴槿惠政府的實踐方式,是顯示在韓國政府以middle power的角色所實施的信賴外交政策上。

 

事實上,韓國雖然在經濟上跟中國靠近,但外交政治上卻始終沒有背離美國。只要韓國與週邊國家有所互動,不論是好是壞,亦不論是日本、朝鮮,俄羅斯或是中國,韓國外交體系第一個會聯絡與協調的,必定是美國。就政府層級來看,韓國與美國的合作是必然之事。但從民間的觀點來說,韓美FTA或是美軍基地問題以及美軍軍紀問題,則是挑動韓國人民神經的議題。因此韓國政府必須小心處理,以及與民眾溝通。

 

我個人的觀察是,韓國主動與中國靠近的誘因主要是經濟因素,而政治方面雖非主因,但亦是為了日後兩韓統一來做布局。韓中經濟之間的交流合作,其實並非美國所不樂見之事,事實上融入國際社會並且依照國際規格行事的中國,其實也是美國樂見之事。此外,截至目前為止,韓國還未遇到在政治外交或安全議題上必須在美中之間抉擇的時刻,因此,我們很難說韓國已經一面倒的傾向中國。 只是,目前韓國所面臨到的最大外交課題仍在於:韓國必須在美國的「重返亞洲政策」與中國意圖扮演區域大國的兩強外交戰略之中,尋找其安身立命之所在。

 

(5)為何日韓最近陷入如此緊張關係?

 

若從各項數據來看過往日本一直是在美國之後排名第二重要的邦交國家。然而,雖說明年將是韓日邦交正常化五十週年,但近來日韓的關係卻似乎陷入了兩國建交以來的最冰點。由於島嶼領土主權衝突加劇以及教科書問題惡化之下,韓國與日本處於非常惡劣的外交關係。特別是在李明博總統任期結束前登上獨島的舉動,雖然增加其在國內的聲望卻使得日韓關係陷入緊張狀態,並導致韓日之間無法進行高峰政治會談。而在安倍首相再次上台之後,其所遂行的一連串外交政策作為,更使韓國倍感不安與威脅。

 

舉例來說:日本與北韓在瑞典進行交涉,達成了只要北韓重啟調查被朝鮮綁架的日本人問題,日本願意鬆綁其對北韓的制裁措施;日本政府發表了《河野談話驗證報告》;以及,日本安倍內閣通過變更憲法解釋來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方針……等作為,在在都牽動韓國政府與民眾的神經。最重要的是,日本政府在做出上述那些會影響韓國觀感的決定之前,從未事先告知過韓國或與韓國進行過協商。除了日韓之外,圍繞著歷史問題、海上油田開發議題、防空識別區,以及釣魚島的主權爭議,中日之間也有諸多矛盾問題,因此韓中雙方在經貿、外交與區域政治多重誘因之下,簽訂FTA是遲早的結果。

 

一直以來,韓國希望在中國市場開放之後,能藉此帶動韓國經濟成長,並且希望在韓中關係趨於友善之下,有利於其在兩韓邁向統一過程中,獲得來自中國政治上的支持;而對中國來說,在建構新型大國關係的過程中,拉攏韓國這個與美國關係密切的區域中型國家,以回應來自美國與日本在政治外交上的壓力,則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選項。

 

三、韓國近年經濟暴衝,類似三星等企業的影響力如何?

 

(1) 韓國IT產業中三大主力,包括記憶體、顯示器、手機等,為什麼在發展不到20年的光景就能成為世界第一的產業?成功的原因是企業決策、大膽研發?還是政府極力扶持最關鍵?

 

主持人提到的幾項,其實都是重點。不過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上週有某媒體的報導說,由於三星一味地追求短期的績效與市佔第一,勢將導致其於一夕之間崩壞與衰退。我們若從產業比較研究的觀點來看,其實對比三星電子和其他品牌大企業的財報(特別是日商)之後,我們將會發現其「收益性」(企業的「賺錢能力」)與「安全性」(亦即「破產的承受度」)遠高過其他競爭企業,而其研發與創新的能力亦高過其他公司。因此,目前三星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所謂「成長性」的衰退,但這也是電子業在面臨技術升級瓶頸之下都會面臨到的共同課題。

 

「收益性」與產業的世界布局有關,「安全性」則多少與政府與財界的支援有關,至於「成長性」,就與企業的創新有高度的關聯性。三星在這三方面表現的比其他企業都好,因此成為世界第一的產業。而熟知三星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當年三星應是要發展半導體產業時,韓國政府千方百計的希望三星放棄計畫,因為政府並不看好韓國在這個產夜的發展。但在三星執意進行計畫之後,韓國政府就給予各項的優惠補助。所以,我們很難說其成功應歸功於政府還是企業。不過,當韓國的企業構造逐漸都長成高度垂直整合的大企業,並且完全適應市場開放經濟之下,企業大到不能倒,就成為韓國政府與民眾不得不共同背負的宿命課題了。

 

(2) 韓國經濟被大企業所壟斷,企業大小失衡的問題由來已久。類似三星集團富可敵國甚至影響國策是否已是韓國政府無解的難題?目前占整體企業體數2%的大企業卻占了近7成的生產及8成多的出口,企業大小失衡有多嚴重?萬一三星出問題全韓國都重傷?

 

韓國目前前五大財團,包括三星電子、現代汽車、SKLG和樂天,這五家公司的年產值,相當於韓國51%的GDP,而光三星一家,就佔了相當於23%。但事實上,曾幾何時台灣引以為傲的中小企業所帶動的成長模式,也已經有了改變。

 

根據中研院學者的研究指出,郭董鴻海這家公司的產值在台灣所佔的比重已跟三星電子差異不大,約有22~23%之譜。因此,企業大小失衡的問題不只韓國,台灣也差不多嚴重,這或許與目前的新自由主義經濟下的全球化有所關聯性。而近年來,韓國面臨最重要的經濟問題不僅僅是成長,更重要的是未能充分就業的問題,目前「無就業的成長」,其實是個很大的難題,因為這代表貧富差距將更加擴大。

 

事實上,雖然韓國以大企業為主,但就業主力仍舊是在中小企業之上,但就業問題又會衝擊到選票,因此韓國政府其實一直在鼓勵創業與育成中小企業。韓國政府其實在三星財報衰退之前,就已經開始探索不靠三星電子與現代汽車的成長模式。三星若有問題,當然會影響到韓國,但從收益性和安全性來分析,其實三星電子比一般人想像的還強健,只要找尋到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突破口,我想,他的獲利能力還是比別的公司強韌。但我個人認為,在關心三星是否會出問題的同時,台灣也應該積極面對創業越來越不容易,企業越來越大型化之後所可能帶來的社會與經濟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