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一、契子 

 

自去年年底開始籌劃的益思特亞細亞研究坊(EARS)講座系列活動逐漸進入軌道後,打算開始試著實踐另一個很想推廣的工作:活用社科知識背景,推動帶有社會關懷意識的「社普寫作」系列計畫。

 

 

二、發想 

 

在個人原本想要推動的講座系列之中,原本非常想組織一個名為「滴水穿石」的演講系列。這個系列打算邀請的講員是擁有專業人文社會學科訓練,卻未從事「正規」(或曰常規)的學術工作,而將所學融入工作與事業中的人文社會學科博士。邀請他們來,主要是希望能請他們分享自己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歷程、研究主題對台灣社會的重要性,以及闡述他們所受的學科訓練與最後選擇職場(或工作)之間的關聯性。 

 

而在募集到不同學科的十二到十五位講員的演說之後,希望能透過一己之筆,逐一將他們的演講與分享整理出來,寫成一本名為《滴水穿石: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穿透社會的力量》的小書。取名為「滴水穿石」,乃是因為進行研究的過程總是緩慢前進,需要耐心以及毅力,但在長期累積之下,往往可以獲得穿透社會的力量。

 

 

三、理念

 

之所以會萌生這樣的想法,其實是感受到在少子化現象中,高教市場預期將逐漸萎縮之下,有興趣繼續深造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後進勢必將會越來越少。研究議題也將越來越趨向「市場集中化」(此處指的是學術市場)。說穿了,這就是「學」、「用」落差的問題。

 

但我個人卻認為,透過紮實的人文社會學科背景的訓練,抱持著對現實社會的積極關懷,獲得人文社會學科博士的終點,並不一定得要放在成為正職教授或研究員之上。而受過人文社會學科學術訓練者,即使投入學術之外的各行各業中,也有機會能獲得社會大眾所認可的成就。如此一來,可以讓有心在人文社會學科領域中繼續深造者,不至於因為前(錢)景不明,從而放棄繼續深造的想法。

 

 

四、轉折

 

不過,這樣的想法在落實推動上遭遇到一些困難:一來是「人選」的問題(這樣的人在哪裡?透過個人網絡是否聯絡或邀請得到?);二來是「意願」的問題(有這樣想法的人有些仍在努力之中,是否願意公開分享他的經驗?),三來則是「經費」的問題。因此,這個「滴水穿石」講座系列無法順利推出。

 

然而,撰寫能匯集「滴水穿石」力量的「社普讀物」之想法,卻始終在我心裡環繞著。如果有更多人可以將人文社會學科內所受的訓練,以輕鬆的筆調,寫成大眾喜歡閱讀的書籍,那麼將可以大幅提昇學科的社會影響力,並且有機會讓更多人理解、認識進而對具有社會關懷感的人文社會學科感到興趣。而這樣的念頭分享出來之後,也獲得一些朋友與團體的支持和迴響。

 

 

五、合作

 

有過寫作經驗的人一定都知道,其實寫作總是個孤獨的經驗,而創作過程中那種看不到盡頭的壓力,也往往使人想要放棄。因此,若能有彼此切磋砥礪的夥伴,某種程度應該能獲得支撐前進的動力。

 

而市場在哪裡?社普寫作可以在哪些地方?可以用哪種形式發表?如何迎合既有市場?或如何創造新的市場?亦需要有更多人分享彼此的經驗與相互討論,才有可能摸索出長久可行的方向。

 

我個人其實已有社普書籍的寫作與出版計畫,但希望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切磋與分享,因此仿效「滴水穿石」之意境,希望能在近期之內成立「滴水穿石社普寫作工坊」。在集體作戰與經驗分享之下,期望可以同時創造出一系列具有知識深度與影響力的社普作品。

 

 

六、結語 

對社普寫作與發表出版有興趣的朋友們,請您不吝跟我聯繫,找個時間讓大家一同來討論一下如何進行社普寫作計畫與推動社普寫作坊,共同努力將社普知識化為文字力量,並朝各類型的發表與出版來邁進!寫作雖然孤獨,市場或許殘酷,但期望在集體思考共同砥礪之下,滴水,一同穿石!

 

後記:

目前開寫作坊的想法仍在醞釀中,並未完全成型。因此很需要收集更多的意見與建議,最終也不見得要以「滴水穿石寫作工坊」的形式來呈現。

事實上,我個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資源可以以一己之力來促成這件事。目前我所有的只有粗略的念頭、過去的一些寫作與發表經驗,還有持續寫作下去的意願而已。但非常願意分享我所擁有的情報資訊,以及促成任何形式的串連聯。

因此,請對社普寫作有興趣的朋友能和我聯絡,我也會主動去拜訪一些有經驗的朋友,如果順利的話,希望能在四月下旬招開第一次的集體討論會議。

我知道已經有不少人在從事社普寫作,也已有不少串聯。但希望能透過分享互惠與集體合作的方式,走出不同的路徑與典範。再請各位師長朋友,不吝提供您們寶貴的看法~期待能共創永續的再生產模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isdsc 的頭像
    heisdsc

    知韓識韓不哈韓,比較研究為台灣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