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印尼地震海嘯所造成的死亡人數不斷地上升,世界各國為了展現其人道關懷(抑或顯現經濟實力與國際影響力?)不斷的「加碼」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資金給予南亞各國。據報載,迄今台灣捐5千萬美元 世界第8 。在台灣經濟並不甚理想,內部還有軍購奶茶爭議下,不惜動用行政院第二預備金的救助,國人也予以樂捐和支持,這等同舟共濟的精神,大體上反應的是台灣人講求人情味的那一面(當然,不可諱言,也有很大一部份是為了增加國際上的曝光)。

不過在國際場域中,這齣「金援加碼戲」除了真誠的人道關懷外,似乎也有各國在國際上較勁的一面。在2004年12月29日的《東亞日報》的[오피니언] 곳간 인심([觀點]財大氣粗)一文中便指出,相較於日本、美國、歐盟,南韓不但援助發表時間較晚,並且一開始的援助金額僅爲60萬美元。雖然隨後增至200萬美元(台灣則是由500萬美元增加到5000萬美元),但從南韓與東南亞國家的地緣關係以及韓國本身的經濟表現來說,這種救助金額不能算是很合適。

而在2005年1月2日《朝鮮日報》的漫畫專欄中,便以左下圖的漫畫諷刺全球加碼金援的現象:

印度洋海嘯後,因日本政府向受災國家提供5億美元巨額救災援助,在世界各國出現了增加捐款額的競爭。圖中,包括韓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看到日本的救災金後,立即把原來的救災金收回起來,心裏想:哎喲,若不增加,怕掃地顏面……。

對於東南亞海嘯的慘劇,人類本應發揮全球一體、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盡力給予救助。但韓國媒體的諷刺,反應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心態?

若仔細的閱讀前述〈財大氣粗〉一文,就可發現其文末提及「如果自己一貧如洗,卻援助鉅額資金,只會成爲國際社會的笑柄。既然現在還力不能及,就應首先努力充實國庫。」其實這裡表現出來的是,韓國「經濟兩極化」的憂慮。


由於政治紛擾、社會的普遍不安,使得韓國人對國內經濟前景堪慮。國內政治兩極化使得其總體經濟表現也日趨兩極化:國外好、國內差。2004年韓國的經濟成長不到5%(台灣約5.9),在2004年的1月到8月,漢城市中心的鐘路區超過300家倒閉,是前一年的一倍(本段資料引述自《天下雜誌》,313期,頁248)。其主要原因在於千禧年過後,一連串的金融醜聞使得支撐其經濟的旺盛國內消費逐漸地泡沫化。相較於國內經濟的不振,韓國財閥在海外競逐中卻大有斬獲,近年來包括三星、現代、LG等財團在海外市場頻傳捷報並且以倍數來成長,這反應出的正是韓國經濟國際面的欣欣向榮。

但「在地鑲嵌性」卻又使得南韓政府背負著必須優先解決國內經濟問題的壓力。也或許如此,才使得南韓在這次的「金援南亞」中,顯得如此的矛盾以及躊躇不前。

相較於韓國人的現實主義,與其說台灣是「打腫臉衝胖」,吾寧願相信,吾國所表現出的是「台灣人深具人情味」的那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