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近來,在個人的「30살이에요~~~ 사제 의 BLOG」 以及「雙面門神賈魯士」兩個BLOG中,與很多朋友進行關於「歷史」、「民族主義」、「轉型正義」與「認同」……等議題的思辯,給予小弟對此相關議題有了更進一步的思考與啟發。
以下這篇短文,事實上是小弟碩士論文最後一章的最後一節。那本靠吸批大法完成的論文,如今看來當然深感其中的不足,其內容不但不值一晒,更對學術的積累無所助益。對於一位妄想以學術研究做為志業的人來說,這實在是個深感慚愧的作品。但姑且不論這本論文前面的篇幅是如何拼湊而成,至少以下這段文字所記載的,是一個在一無所知的狀況下,試圖理解自身定位的年輕人,既誠懇卻又單純的想法(自吹一下)。不怕大大們的訕笑,願提供與您們分享~~~^^
偶然生為台灣人
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地,這是一個命定的事實。然而既然出生在此時此地或者是剛好生活在此,我們似乎就不能不顧其他人的觀感,必須共同經營政治社會生活。自由主義者可能會告訴我們尊重憲政體制、社群主義者可能會告訴我們必須重視社群的傳統、民族主義者可能會告訴我們要追尋民族的光榮。然而生活在台灣的民眾能以什麼、要以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待群體以及經營群體生活呢?
現代民族國家首先是在歐洲及其殖民地產生,並且成為全球化的現象。一九四九年在國共內戰的陰影之下,中華民國體制整體的搬移至台灣並且帶來了二百多萬的軍民。在全球以民族國家為趨勢的潮流下,一方面為了動員群眾糾集民心,另一方面要抵抗「共匪」的武力威脅,因此將「中國民族主義」的「國族想像」透過各種社會建制灌輸到民眾之中。然而支撐其正當性的一角「國際支持」在「中國大陸」越來越強大以及國際情勢的轉變之下逐漸崩解。因此正當性的追求轉移至內部,自由化、本土化、台灣化在民主化的大脈絡下陸續發生。在反對運動興盛的日子裡各種群體的意識逐漸抬頭,過去強壓在一個認同下的「差異」逐漸被突顯出來先是「省籍」後是「族群政治」。然而情勢的發展並不是使台灣走向體制外的革命,而是朝體制內的改變(方向是台灣化)。關於「國家認同」的爭議則由隱而漸顯最終直接訴諸「台灣」與「中國」全面的對立,然而又在民主化的脈絡下爭議逐漸納入了體制內。自此以「台澎金馬」的領土以及人民為「想像共同體」的範圍已經逐漸確定,而想像的空間雖已完成但內容的意涵仍在尋求交集的共識中。
透過對長達五十多年台灣歷史的閱讀,我們可以發現歷史的書寫方式其實是有很大的改變。解嚴前被視為洪水猛獸的左派或獨派思想在解嚴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卻也沒有因而改變了中華民國的現狀;過去視為主流的大中國思想,今日也必須放在台灣優先的前提之下;從前是叛國、賣國的,今日卻成為政治上的領導人物;曾經被視為土匪的,今日則成為鄰近強國……太多太多的例子顯現這種歷史的弔詭。由於從不同的行動者的角度出發,我們將會看到不同的世界面貌,所以筆者寧願以時間為縱軸討論台灣「國家認同問題」而不是分門別類的探討「國家認同」的問題。從閱讀以及整理的過程中,也可以明顯的發現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政治正確」,然而也發現越到民主化的後期,政治人物越來越不能以單一的口號或主張逃避群體差異的事實。
外在有著中國大陸促統的武力威脅,內在有著對於歷史理解以及詮釋上的差異,生活在台灣的民眾面對的仍然是「不確定的想像共同體」,而台灣「國家認同」的困境也在於此。行筆至此,突然想到在電視上曾經看過關於「泰北」民眾在台灣的處境的報導,內容是在敘述居住在泰北的反共愛國軍的子弟到「中華民國」來的故事。其中之一是一個年輕人偽造護照來到台灣,最後竟死於打工的意外。其父母因為提不出證明(因文件的偽造致使其子根本無出入境記錄)所以無法送自己的愛子最後一程;另外則報導了許多來台灣後,面臨了就學以及就業上的問題以致於生活遭遇困難的泰北人士。最後記者訪問一位少女,少女說他想要回泰國,記者問她:「妳認為妳是泰國人嗎?」她搖頭說不。但是在「中華民國」卻因為「沒有身份證」而使她無容身之處。究竟哪裡才是她的故鄉呢?「國家」不是在召喚著人民嗎?但似乎不是所有對想像的人民都能實際的進入該共同體之中。
以此看來,偶然生為台灣人,算是十分幸運的。最後,面對這種「國家認同」的不確定性,筆者個人選擇這樣的態度:
「孩子不是用整塊布裁成的,他們身上綴了別的織物。他們來到這世界,並非全然獨立:有許多責任義務等著他們。但我不認為能強迫自己的孩子過某種單一的生活;我不相信能要求他們很中國或完全不中國。我會讓他們自己去選擇。但是在他們做抉擇之前,我會培養他們抉擇的能力。他們會知道家族的歷史,祖先是從那個角落迸出來的,祖先家鄉的人都說怎樣的話、有怎樣的規矩。他們會有機會接觸民族傳統 —— 希望包括我自己丟失了的傳統在內。然後他們去決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