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韓國做研究的期間,為了增強語言能力,最愛做的娛樂之一便是看韓國電影以及購買其電影DVD(還有去KTV唱歌XD)。而出自於本身研究上的興趣,自然對於探討韓國政治議題的電影有著更多的關心。曾經設想未來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開個課程,課名就是:「從韓國電影看韓國政治」。有趣的是,我認為可以用來討論韓國政治的韓國電影,恰巧都是集中在金大中和盧武炫這兩任政權轉換期間所推出的電影。自1999至2008年這十年間,我選出了十部頗具政治性意含並可以以之討論韓國政治的電影,依照其播出的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1. “쉬리”1999.02.1(中文片名:「魚」,敘述南北韓之間的間諜活動)
2. “공동경비구역JSA” 2000.09.09(中文片名:「共同警戒區JSA」,假想發生了在38度線的北韓哨兵中彈身亡事件後的南北互動)
3. “실미도”2003.12.24(中文片名:「實尾島風雲」,1971年,對北特攻隊中實尾島部隊的判逃始末)
4. “DMZ 비무장지대”2004.11.26(中文片名「DMZ非武裝地帶」,1979年朴正熙死亡發表之後的兩韓邊界緊張對峙狀態)
5. “태극기 휘날리며”2004.02.05(中文片名:「太極旗-生死兄弟」,背景為發生於1950年的625韓國戰爭)
6. “그때 그 사람들”2005.02.03(中文譯名:「那時候,那些人」,探討1979年朴正熙刺殺事件的始末)
7. “웰컴 투 동막골”2005.08.04(中文片名:「歡迎來到東莫村」,敘述韓戰發生時,一個與世無爭的小村落中所發生的事)
8. “한반도”2006.07.13(中文片名:「韓半島風雲」,以虛構的故事,探討百年來韓日的情仇所導致的當前韓日關係)
9. “화려한 휴가”2007.07.25(中文片名:「華麗的休假」,敘述1980年光州所發生的518民主運動)
10. “크로싱”2008.06.26(中文片名:「北逃」,改編自2002年25名逃北者進入北京的西班牙大使館請求政治庇護的事件)
這份片單可以簡單區分為對外關係以及國內政治兩大部份。而對外關係又可區分為南北關係以及韓日關係。就議題上來看,則可分為”直接討論南北對峙”、”間接討論南北關係”以及”觸碰過去不可討論的禁忌”三個主要的類型。
其實政治意味濃厚的電影,往往會面臨挑戰商業市場的失敗。但是在韓國國內,南北戰爭以及南北對峙實在是重要得不得了的議題,因此以此為背景所拍攝的電影仍舊能在國內受到廣大的歡迎(但,出了韓國之後……)。而對於過去禁忌的探討,在歷經首次政權交替之後,文化圈似乎更加敢於挑戰敏感的政治性議題,而這個傾向到了電影「華麗的休假」時,可說是其頂峰(而且事實上是略有扭曲,且過於美化過去史的作品)。但或許是受到政權輪替的影響,在2008年李明博總統上台之後,拍攝這類政治性電影的熱潮似乎又逐漸地退出了商業市場。
上述這十部電影的票房跟評價在韓國國內其實都不算太差,甚至有些還破了票房記錄(如:太極旗)。而在上述這些片子之中,個人最喜歡的片子則是임상수(林常樹)導演所拍攝,描述朴正熙死亡那一夜前後所發生事情的”그때 그 사람들”(那時候,那些人)。雖然說該片的內容並不全為真實,甚或是多有虛構,但至少該片完整地描述了那個時代的時代氛圍,並且將朴正熙一方面使用韓國民族主義作為國家的統治手段;但另一方面個人卻十分喜愛日本情懷的兩種對比面貌呈現了出來。該片片名其實是出自當時(1978年)一首很有名的校園創作歌曲,原歌名為"그때 그 사람 (那時候,那個人)",片名則將之改為複數形的"那些人",而"那些人"自然是暗指跟總統閣下被刺殺有關的人。該首歌的詞、曲雖為當時念明智大學三年級的校園歌手 심수봉 所創,但充分地反映出當時流行音樂的曲風與時代特性。而電影中朴正熙被槍擊那一夜,要求陪酒的女歌手所唱得歌曲則更可充分反映出朴正熙個人之品味與喜好。
但由於該片對於朴正熙的描寫與其過往所塑造之形象有著極大差異(從領導抗日的鐵血韓國民族主義英雄人物,變成私底下親日哈日好酒又好色的敗德政客),因而引起朴正熙之子朴志晚,提出名譽毀損以及禁演的上訴。首爾地方法院一方面判決電影公司需賠償朴志晚等遺族一億韓圜,但另一方面卻又認為該影片的言論表現自由必須被保障,因而駁回禁演之訴(新聞見:명예휘손? 표현자유 우선"...대법, '그때 그사람들' 상영허가 名譽毀損?表現自由優先? 法院許可「那時候,那些人」上演),這個判決也成為當年轟動一時之話題。
雖說任何討論政治議題的電影為了其商業考量,不免會扭曲部份的事實,甚或是捏造事實來增加其娛樂性。但是能產出這類政治性的電影,也代表了韓國的政治社會空間已經有所突破,已創造出可以容納不同於以往視野的創作空間。只是這樣的討論與創作空間是否能夠固定成型,而不要總是隨著政權的轉換而擴大或縮小,則考驗著該社群鞏固民主的決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