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韓國的大學體系發展與台灣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在道與市層級的行政區域之中,只有少數的國立大學,而其中若以行政區域為名的國立大學,幾乎就是該區域的最好大學。不過一般來說,又會把大學分成兩種層級,一個是大首爾區(包括首爾、仁川以及部份近畿道)之內的大學;另一個則是大首爾之外的「地方大學」。

 

韓國大學體系的結構與位相 


整體來說,大學之中除了幾個地方國立大學(特別是慶北大、釜山大、全北大以及位於大田的「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以之外,一般的學子們心目中的名校,幾乎都位於首爾市內,且多以私立學校為主。最有名的三個學校,首爾、高麗與延世大學被合稱「SKY」,此外還有成均館大學、西江大學、慶熙大學、漢陽大學、中央大學、梨花女大、韓國外國語大學校等著名私校都位於首爾市內(但工科大學中知名的「浦項科技大學」postech則位於慶尚北道),而上述這些私立大學的排名都比地方大學還要高。

 

在教育競爭激烈的韓國國內,做為韓國最高首府的「國立首爾大學」,則幾乎可說是沒有準備(或是沒有辦法)出國唸書的學子們,心中國內的第一志願。


位於冠岳山的首爾大學正門,其造型出自서울대(首爾大)的서字。由於位於山區,因此正門常可見販賣登山裝備的小販,校園內也常見登山遊客。
 
 

高中學區與大學入學之間的關聯性


由於韓國目前是採取十二年義務教育,並且是採取學區制度,因此大部分的學生都會依照其戶籍所在地來就近就學。當然,除了公立學校之外,強調英語或是第二外語教學的「外語高」或是強調專業發展的「特目高」,也是進入名門大學的好選擇。

只是要進入外語高或是特目高不但需要經過激烈的競爭,並且還得負擔昂貴的學費,是以其畢業生幾乎都能上海內外的名門大學,但大部分的人還是得會選擇依照學區就讀。

 

但是受到經濟與教育資源發展極度不均衡的影響,因此出現了首爾大學學生過於集中在包涵了首爾、仁川、以及部份近畿道等大首都圈區域的現象。而所謂的教育資源集中,則是指由於著名的補習班(韓國稱之為「學院」),集中在幾個特定區域,而居住在該地區的家長,又比較願意付出更多的補習費用,因此使得該區域的名門大學入學率高於其他的地區。同時,也出現了該區域房價居高不下以及學生以「偽裝轉入」(謊報或依附在他人戶籍之中)越區就讀的現象。 


此圖為首爾市的行政區域圖,可以以之對照後文中所列出的2012年首爾大學新入學生出生地域數。


關於大學入學方式的變動對學區制度的影響 

韓國的大學入學方式目前為報考學子在參加每年舉辦一次的「大學入修學能力考試」(대입수학능력시헙)之後,向其屬意申請之學校提出其내신「內申」(高中在學成績)和수능「修學能力」(類似我國之學測)之成績之後,經由審查合格或是再加上口試成績,方能取得入學資格。

原本在
1969年至1981年有所謂的國家所主辦的「預備考查」(예비고사)制度加上各大學自己出的集體入學考試(본고사,本考查。此制度類似日本各大學入學考試)。但全斗煥政府以為了減少補習費的名義,命定各大學取消入學考試,並改以「學力考察」(학력고사,類似我國之學測)加上「高中成績」(내신)制度。這個制度自1982實施至1993年之間。

但由於
내신的等級劃分問題(從十五等轉為六等),還有實際的入學幾乎變成由「學力考查」來決定,因此1994年起改為現行「內申」與「修能」並重之制度,並更加強調高中成績的重要性。只是,在「내신」的成績變重要之下,在審查其高中學業能力時,「哪所高中畢業」又反過來加重了選擇高中學區的壓力。因為,就算是同樣的高中成績級分,普通學區之高中的成績的比重,在心裡上不免會被審查者認為無法與「特殊學區」的高中相比較。

 

究竟誰能進入首爾大?

 

根據昨天東亞日報「能送出最多考生入首爾大學的鄰里在哪?」之報導,國會教育科學技術委員會民主統合黨的이용섭議員指出,依照「首爾大學2012年入學生現況」的資料中,在本年度首爾大3290位的入學新生中有百分之35.1,來自十一個基礎行政區(共1155名)。依照其順序,分別是:首爾的江南區224名(6.8%);鐘路區195名(5.9%);廣津區 125名(3.8%);瑞草區102名(3.1%);大邱的壽城區(88名);近畿道的龍仁市(79名)與 城南市(77名);首爾的江東區(75名)與江西區(64名);全北全州市和首爾蘆原區的(63)。而這個數據的重點是:十一個地區中只有壽城與全州市兩處出自於大首都圈之外。

 

如果以道、市級的地區高中生進入首爾大學的比例來看,首爾市的高中生每97.6名中可以進入首爾大;而全羅南道是318名、慶尚南道是345.7名。而在所有首爾大學生之中,出生於首爾市的學生佔了38%,近畿道佔了16.1%,仁川佔了4%。合計大首都圈合計佔了58.1%。如果去除了為了均衡地區發展均衡的「隨時募集」,依照一般方法入學的「正式募集」生,大首爾地區佔了高達百分之65



此圖為2011年首爾大學合格生中,出生於首爾市的分析圖。其中漢江下方的三個深色區域(瑞草區、江南區、松波區)就是一般俗稱的江南地區。另,與2012年的數據相比之下,有若干之差異。

 

大學教育與區域均衡發展之關聯

 

在韓國的例子中,我們瞭解到目前教育資源與人力的確是很明顯的集中在大首爾地區。在少子化的年代以及以私立學校為主的結構之下,事實上目前大財團對私校的挹注成為學校生死存亡的關鍵要素。只是地方大學很難能吸引到財閥與學生的目光,因此在招生以及財力上接遭遇困難,因此必須動腦筋在如何吸引學生入學之上,也因此出現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實用取向」之科系。而始訴諸所謂在地的「區域特性」也是地方大學的求生知道,希望能以此吸引到眾人,或至少在地居民的目光。

 

然而,回過頭來思考一下,根本上,並不是因為韓國以私校為主的大學結構,所以才造成區域均衡發展的問題;而是因為區域之間長期以來的發展不均,才造成了首爾內的大學與地方大學的兩極化現象。因此,解決國土均衡發展不均的狀況才是首要之務。


事實上,kaist和postech都不在首都圈,因此地區大學除了要與在地結合之外,如何發展被社會認可的獨特專業領域,是唯一的生存之路。此外,正在進行中的「行政首都世宗市」,則是一個由政府部門主導的區域均衡發展之嘗試。只是,長久以來對於各項資源的扭曲配置,恐怕無法能在短暫的時間內,看到明顯的改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