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久之前參加了一場議題很特別的會議,該場會議討論的主題是:「韓國太空能力發展分析」。

10689507_10155167367540643_5731003021622800522_n  

照片標題為「韓國宇宙開發計畫」。底下的說明為:自「我們星」衛星到月球探測船為止韓國的宇宙開發計畫表。

 

報告者和與會討論者都是國內著名的太空科研與國防戰略專家。由於此議題涉及韓國的政策制定過程,因此,雖然我並未涉掠過該領域的研究,還是被找去提供一些對於韓國政治的意見與看法。

因為並不是我所熟悉的課題,因此在參加會議之前,我事先找了包括《(韓國)宇宙開發中長期計畫報告書》的幾份韓國政府政策資料,並且蒐集一些相關的韓國新聞報導以做為背景知識。

報告主講者在一個多小時的報告中,非常詳盡的整理出韓國發展航太的法制變化過程、科技與應用的變化過程,以及產官學的合作方式。除了翻譯上有些不同之外,與我所看到的資料幾乎一致,還讓我多瞭解了許多不懂的航太科技知識。

以下所紀錄的是我自己的感想,與會議內容無關:

在韓國,航太是無法分離的概念,所謂的「太空能力」,就是指「航空宇宙開發(항공우주개발)」的能力。稍微熟悉「國家理論」與「政策研究」的人馬上可以瞭解到,在發展航太能力上,韓國又是以一個「後進國」的角色,由政府來設定國家發展戰略,試圖追趕上(catch up)領先的先進國家,成為具有「自主性」的後進發展國家。而在這種「發展型國家模式」之中,隨著時代的演進,韓國政府與國家在推動政策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

根據2012年太空競爭力指標(SCI: Space Competitiveness Index)來看,韓國的太空競爭力排名世界第八位(前七名分別是: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印度、中國和加拿大)。而韓國之所以開始推動航太領域,最主要還是來自外部雙重的競爭壓力:一方面,北韓透過衛星與火箭的發射,使得韓國政府必須做出自己也有相同軍事科技能力的回應;另一方面,其他亞洲國家在航太技術上的進步,例如日本印度與中國的登月計畫,也刺激韓國政府思考如何去提昇國家在航太產業上的競爭力,以回應在此產業上將來有可能進行的國際競爭。

如果說「政治」是「價值的權威性配置」,那麼在韓國發展航太科技的這個例子中,最引起我注意的則是兩個「政治」過程:其一、這個政策議題是如何被納入韓國政府的政治議程之中;其二、韓國政府如何爭取民眾來支持其所提的航太政策。

在政府預算有限以及國內仍未有完整的產業環境之下,一個幼稚產業如何「被政府看到」進而被選定為發展目標的這個歷程本身,其實就是個值得研究的政治學議題。此外,在韓國發展航太科技的事例之中,韓國政府如何透過「產、學、研、官」的分工設定與制定政策,增加基礎建設與研發的財源和人力,並且從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來提高政策的「正當性」,也是值得台灣來思考效法之處。

事實上,在報告結束之後的討論過程中,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若從發展時程與研發能力來看,台灣其實有著不輸給韓國的航太科技潛力。但目前在這個領域中,韓國已經領先台灣不少,不但已經成功發射衛星與長程火箭,也發展出多元化的衛星應用技術,並且發展出可與國際接軌的產業供應鍊。反觀台灣,在航太技術與航太產業的發展上,離韓國越來越遠。

當然,韓國與台灣由於憲政體制設計大不相同,對於必須發展產業的想像也不一樣,因此不可能複製韓國經驗。但從韓國的經驗中,或許台灣的「政策推動者」可以從韓國政府的政策制定、韓國國家在科技研發制度上的設計,以及韓國推動產學研官的連結想定……等議題來反思,台灣若要發展自主性的太空能力與航太產業時,必須留心的「政治議題」與「政治過程」。

而對於政治過程的評估,或許也是「政治學者」在各項實務產業政策的推動過程之中,所能提出的最大貢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