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韓國現任大統領盧武鉉上台之後,頻頻對過去的歷史進行重新理解的工作。這樣的作法被統稱為좌 편향 현대사(左偏向的現代史)觀。尤其是對「國家分裂的責任」、「建立大韓民國以及1948年體制」、「6.25戰爭的責任所在」、「朴正熙時代的産業化」等問題,紛紛提出與過去保守的右翼陣營不同的歷史解釋。據悉,由歷史學界共同關注的重現大韓民國歷史的工作在本月底將以書面形式公周於世。加上公佈個人名字的《親日人名詞典》將在2006年出台,韓國人民現在對於重建「現代史」的工作,相當的注目。姑且不論對外史的部分,這些韓國內部的歷史公案其實都與「朴正熙大統領」有直接與間接的關連。

光化門.jpg 當執政黨對上由朴正熙的女兒朴槿惠(畢業於西江大學電子工學系,並曾獲臺灣文化大學名譽文學博士)所領導的大國黨時,也往往將其出身做為攻擊的焦點。而這種左、右派對於現代史詮釋權激烈的對抗,也表現在象徵性的文物與文化產業之上。在偏向保守的朝鮮日報之中,刊登了一則漫畫「박정희 '흔적' 지우기清除朴正熙的痕跡」見左圖)。

它的說明是:「政府要把前總統朴正熙書寫的「光化門」匾額更換為朝鮮王朝正祖的字體。圖中,盧武鉉總統正在用毛巾刪除光化門字體,看到這一情景的市民們異口同聲地說:難道盧朴他倆在前世有什麼怨恨嗎?

光化門(관화문),本為景福宮(경복궁)的正門,在東西南北四門中為南向門。其名取自「光照四方,教化萬方」之意。景福宮是1392年創建李氏朝鮮王朝的太組李成桂,於1395年所建築的第一個正宮。原是兩百棟以上的殿閣構成的建築群,富麗堂皇。但在1592年時毀於任辰倭亂。光化門在1867年時重建,但在韓戰時期又被大火焚燒殆盡。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1968年所修復重建的門(引自《韓國旅遊指南》,韓國觀光公社出版)。而當時門上的「光化門」三個字乃是出自朴正熙大統領的手筆。依年代來看,正祖的時代並未使用過進出光化門的景福宮。那為何要使用正祖的筆跡呢?(而且還是剪貼過的筆跡,是在正祖所寫得碑文抄襲本中選出的「光」和「化」字所組成。而「門」則因抄襲本中無此字,因此是從「開」所擷取出來並且左右順序不同。)

盧光.jpg這主要是出自於南韓文化遺產廳廳長,俞弘浚的意見。根據朝鮮日報記載,在2004年十月時,俞弘浚在昌德宮奎章閣與總統散步時曾說:「盧武鉉總統與正祖非常相似。」當盧武鉉總統回答說,「我怎能與正祖相比?」時,俞弘浚稱,在舉起改革旗幟、遷移首都沒有成功、重視年輕學者(和各種委員會),努力重視學者(學術界)的意見等方面非常相似。

但隨後,俞弘浚表示,「我把正祖與總統進行了比較是事實,但並不是因為這樣或者有何政治理由想撤換光化門牌匾。」並說:「在歷代帝王留下的字體中,正祖大王的字體最精神,而且是御筆中的最佳字體。」事實上,這樣的動作如果說沒有政治動機,是不會令人相信的。換掉字等於換掉一種精神象徵。盧大統領自然不會將字換成他的真跡,然而換一個與他際遇向相同的帝王,正足以彰顯其治國精神:改革(上圖中수도이전為「首都移轉」;개혁為「改革」)。只是近來關於朴正熙的爭議還真的多的不得了。

s84.JPG由知名導演임상수(林常樹)所執導的”그때 그사람들”(直譯為:那個時候 那些人們;英文名為The President's Last Bang)由백윤식和한석규領銜主演,其內容在探究1979年10月26日7時40分,發生在漢城安井洞的朴正熙欲刺案的「真相」。當然,這個電影自然被朴正熙的後人抗議,朴正熙的兒子朴志晚即在2004年底以損壞父親形象為由向漢城地方法院申請禁映此片,然而該片仍將在2005年的2月3日上映(官方網頁:http://www.people2005.co.kr/)。這齣秘密拍攝的電影,預料其內容將引爆對於朴正熙死因之謎,新一波的爭論(朴正熙死因目前的通說可以參見《雙十二與光洲事變》)。

韓國民族在面對問題時,習慣以強烈的方式加以解決爭議,這點在我過去的文章中曾嘗試去討論過。問題的提出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但是韓國的方式相當的激烈,左右間的對抗甚至不輸台灣的統獨對立。然而不論是右派或是左派,在民主化的當代,是無法僅以國家之力而消除另一方發出的聲音。更重要的是,南韓畢竟是一個真正的民族國家,因此在對外與對內的爭議上,最終仍可以在大韓民國的旗幟下進行整合。相較之下,台灣的狀況就複雜的多也困難的多。但,有討論畢竟是比沒討論好。軟性低調的處理態度,恐怕只會讓真實的「正義」永遠埋藏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運作下的歷史建構之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