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齊(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後選人/韓國高麗大學「亞細亞問題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在南韓民主化過程中,贏得最大多數壓倒性票差的李明博總統,在當選的那一刻開始,原本極高的支持率竟然就開始下降,最近甚至低到17%,已經達到危及政權穩定的程度。在選舉結束,確定獲選時李明博所作的當選感言之中,曾經發誓要把選民當天一樣來服侍,並且獲得近八成支持率的李明博總統,為何會從拯救韓國經濟的CEO大統領,變成人民要求OUT的對象呢?其實這樣的發展是有跡可循的。
從推動英語投入教育(在中學使用英語而非以韓語來教學英語)、強行推動「大運河計畫」、親選富有卻有不實申報財產問題的內閣成員……,這些事件使得剛就任的李明博政府支持率馬上就跌破了五成。緊接著李明博以企業領導的理念,意圖將醫療保險、自來水公司以及高速鐵路公司等與民生相關的公營事業加以民營化,進而得罪了原本支持政府的公務員。接著是訪問友邦日本與美國,進行兩國正常會談時,不當外交舉措所以引起的指責(對日本首相行鞠躬禮而非韓國所慣行的握手禮,幫美國總統駕車)。此外,百日之內便宣佈競選時所提出七四七政策的破局(百分之七經濟成長率,國民所得四萬,全球第七大經濟體),讓人民大失所望,而政府宣稱已經管制的原料物價卻仍不斷地高漲……,這些事件都使得李明博的支持率持續地一路向底滑落。而壓垮李明博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透過衛星轉播,在所有韓國國民面前,當著美國總統布希面前所送上的那份同意美國牛肉進口的大禮。至此,2002 年美軍裝甲車撞死兩名女學生事件、2004 年反對對盧武鉉總統進行彈劾案所掀起的兩次市民集體「燭火示威運動」,之後,燭光再次點亮了首爾的街頭。
這個由南韓市民透過網路串連所發起的燭火示威,持續超過三十天。特別是在六月十日,為了紀念6.10民主化大抗爭的成果(1987年南韓國民在當時仍叫做漢城的漢城市府前所舉行6.10民主化大抗爭,逼迫當時權威主義的南韓政府在日後發表了「民主化宣言」,進而推動了南韓民主化的進程),透過網路與媒體的串連,自發性地在首爾清溪川廣場周遭,成功地聚集了數萬的人潮(警方推算約為七萬人,主辦單位「狂牛病對策委員會」推算約五十萬人)。扶老攜幼的市民,一同手持燭火、口呼口號,要求李明博新政府為草率同意進口美國牛肉的政策負起政治責任。
我們不禁要問,已經進入二次政權輪替,民主化鞏固階段的南韓,為什麼小市民會再次地選擇用手持燭火的方式,表達對一個剛在選舉過程中獲得壓倒性勝利的民選總統的不滿?當然,在看過上述李明博百日內的「政績」之後,我們很自然的會想到一個很簡單的答案:「這一切都是自大驕傲的李明博的錯」!但是我們再次仔細地想想,一個在上任之前,所有人就知道他是「企業家之友」、是保守勢力代言人、是擁有CEO與推土機精神的李明博,這個在選前一切看起來都令人滿意具有改革氣象的新總統,如何會在百日之內,從極高的評價變成極低的支持率?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韓國知名政治學者崔章集所主張的,「韓國民主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冷戰結構下,所形成的保守與極右的政治代表體制」的這句話中,嗅出解答問題的端倪。在民主大抗爭之後八七年體制建立的同時,韓國選民雖然已經可以民主的選舉出自己的總統,但是一般平民百姓與勞動階級的利益卻沒有辦法被既有的政治體系所吸收,而使得韓國的民主成為「沒有勞動的民主」。缺乏作為選民與政治之間連帶的「中介團體」,成為韓國政治社會中獨特的現象。原本應該成為最基本中介團體的「政黨」,也因為地域主義以及大老政治的影響,成為政治人物專屬的場域。舉例來說,在國會議員選舉部份,由於政黨初選制度的缺乏,政黨僅以黨的「公薦委員會」便可以決定黨的候選人,也因此造成「缺少地域連結的地域主義」的獨特現象(亦即選民雖然依照自己的出身地域別,將票投給代表地域的政黨,但是政黨卻可以在地方選區中,提出完全跟選舉區沒有任何關聯性的候選人)。如此一來,一般庶民的意見要怎麼能夠整合到政治過程之中?也因此在行政強勢,立法無法代表民意與民聲之下,韓國會不斷興起「憲法訴訟」的提案,而招致「凡是皆問憲法裁判所的政治」的批判。而強而有力的總統權限,使得不論是保守或是進步政黨的總統上任,不論個人選舉前的主張為何,選舉獲勝者上任之後的言行舉止竟然看起來都是如此的相似。因此李明博其實並沒有變,但是因為總統的這個位置所擁有的職權,使得他跟盧武鉉一樣,成為說了就算的一言獨大的憲政角色。
如果我們從第十七屆大統領選舉時只有近半的投票率以及李明博不過半的得票率來推算,實際上李明博在就任之初,本來就只得到不過四分之一的國民的支持。現在他所得到的支持率也不過反應他原來擁有的基本盤。或許有人可能會說,這是韓國選民拋棄投票權利所換來的結果,因此不投票的人怎可隨意的主張要彈劾總統或干涉總統的行政權?但是我們不能忘掉的一個事實是,第十七屆的南韓總統選舉中,執政的盧武鉉所屬的政黨並沒有推出候選人。這是一次世上少有的「執政黨沒有推出自己候選人」的選舉。而選民並不是不願意投票,而是感受到沒有值得投票的候選人之下,所作出的不投票的抗議。因為選舉已經成為少數政治人物的遊戲,不論是誰上台、不論是哪個政黨執政、不論是宣稱保守或是主張進步的政權得勢,這些都跟市井小民無關。這次的美國牛肉進口紛爭與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不也是在宣稱進步勢力的盧武鉉政府時期就已經開始推動進行?而非正規職問題、企業重整集體解僱、民生必需品的物價上漲、社會兩極化現象……,則是不分保守進步陣營執政,市井小民仍持續面對的問題。但亟欲宣洩自己情緒的市民社會卻發現,在現行的政治體制之下,他們竟然沒有可供宣洩的出口?!所以當網路的連結與媒體的傳播之下,每個單獨的個體開始自發性的動員,並且集結。自反對全斗煥政權時期之後在集會場合就鮮少出現的婦女與高中生又再次地出現,而沒有團體可以公開宣稱自己可以代表這些持燭火出來進行遊行的公民。在這數萬燭火背後,我們隱約看到的是勃發欲起的公民社會的幽靈。
或許有人會憂慮,這樣的「非民主程序」的集會,是否將會危害到韓國民主的健全性?但是當筆者到現場觀察,發現所謂的燭火示威,不但幾乎不具暴力性,並且已經被自發的市民團體「表演」成帶有歡樂氣氛的「燭火文化祭典」。而與「燭火遊行」一線之隔,由保守團體所發起的「火拼集會」(맞불 집회:意指反對燭火集會的燭火集會)與之能夠和平共存,並相互表達自己所支持的理念來看,南韓的民主已經進展到了一個新的里程。依筆者之見,此刻對南韓民主有建設性的建議,並不是去聲討或是追究李明博的責任,亦不是去稱讚或是責備參與遊行的民眾,此時應該順勢而為的是,對韓國的民主政治體制進行體質性改革的工作。已經被喚醒的公民社會意識的幽靈,如何透過制度性的設計使之轉換成為支撐民主鞏固的天使,實是韓國民主鞏固的最大課題。
- Jun 21 Sat 2008 22:32
燭火背後公民社會的幽靈:南韓民主鞏固的課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