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八月底,我開始「南韓總統大選選前觀察系列」的撰寫。此系列寫作的主要的目的在於:希望能使用各種不同的角度與層面來切入與接近「韓國政治」。對我而言,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自我練習」機會。一方面,希望透過持續地寫作,練習將一些我已經習以為常的韓國政治現象,用最簡單與清楚的方式論述出來;另一方面也逼著我自己,在觀察韓國政治的同時,練習用自己所瞭解的政治學思考方式,檢証實務的政治現象。
而在重新檢視保守與進步兩陣營的支持結構,並再次檢視到目前為止整個大選競爭過程之後,我整理出三個至今對於「觀察本屆韓國大選發展情勢」的觀察與看法:
一.關於韓國媒體此次大選報導的整體氛圍:
依照媒體的觀感與氣氛來看,先前所有的媒體一致認為只要是安哲秀出來,進步陣營有很大的機會可以贏得大選勝利;但是在安哲秀宣佈退選之後,即便是最挺文在寅的「韓民族新聞」,對於目前的選情也樂觀不起來。而可以確定的是,韓國絕大多數的媒體在對於新聞的處理上,是優惠朴槿惠與新世界黨。
而選舉前半,圍繞著安哲秀與文在寅的單一化議題,雖說看似為進步派陣營助選,但某個程度來說卻是轉移了進步陣營大選的主軸:「政權輪替的必要性」。而正當各大報仍集中報導安哲秀與文在寅的動態的同時,朴槿惠已經一一整合了黨內以及黨外的保守勢力集團。
1997年,保守集團有李仁濟的脫黨參選;2007年有李會昌的脫黨參選。2002年因為大國家黨是在野黨,所以不敢分裂;今年則是因為李明博政府的觀感真的不是很好,所以面對進步陣營的氣勢,保守集團危機感油然而生。因此這次的選舉過程中,造就了自1997年之後,最團結的保守陣營。
二.關於大選期間民意調查的分析與適用性:
如果依照1997、2002、2007三次總統選舉的選前民調來分析至今為止的民調,我們可以斷定說目前的民調結果是極端不利於進步陣營的選情。但李明博政府五年執政期間,韓國的民調預測開始有異常失準的現象發生。最顯著的例子是,2010年的首爾市長選舉。選前依照各項民調機關的民調結果來看,韓明淑與吳世勳的民意調查幾乎都差距到20%。但最後的選舉結果,吳世勳幾乎是到了最後一刻才以不到百分之一的票差,贏得選舉。
事後,對於媒體民調失準原因之檢討,絕大部分的看法在於當時民調是以室內電話進行訪談基礎之故。因此在那次地方選舉之後,民調幾乎都加入了「行動電話」,電話與行動電話的訪談比例約一比一。但即便如此,觀看首爾市長補選的結果,民調也低估了進步陣營的得票。
只是,雖然各陣營對於民調機關所做的民調皆知不可全信,但有兩個意義之下讓兩陣營不得不重視民調。其一,民調雖然與實際狀況有誤差,但若誤差一致,民調結果向上或向下移動的趨勢仍值得參考。其二,民調的好壞,會影響選舉的氣勢與支持者的投票意願,因此不論其準不準確,至少不能太過於難看。
三.關於身為政治學者進行政治觀察的限度:
做為一個政治學者,我們雖然有幾個工具可以用來分析整個選舉過程,例如理性選擇模式、賽局理論、決策模型、民調分析,但是「預測結果」似乎不是政治學者的專長。
雖然我曾經從雙重賽局以及歷史結構的角度,在在野陣營進行整合之前就論證,安哲秀雖然民調較高,但是在單一化過程中應該還是文在寅出線機率較高。但怎麼都沒想到,文在寅的出線最後竟是靠著安哲秀的主動退選。當然,我們還是可以合理化安哲秀的選擇,不過這也證明了要預測政治變動的困難性。因此,比較安全的做法,或許還是盡量進行「事後分析」,而少做「事前預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