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週六受邀參加了一場由李登輝基金會所主辦的「甲午戰爭 馬關條約與台灣變局研討會」。在這個研討會的第三個場次「甲午戰爭的受害者-朝鮮」中,我發表名為:『從「清日(甲午)戰爭」的歷史教訓思考當前韓國的外交安保戰略』的主題文章。事實上,早在今年四月間,我就被指名推薦來撰寫這個場次的文章。而也就是在那時,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見到笑容可掬的張炎憲老師。

2014-09-甲午戰爭海報-3  

在那次會談餐敘中,幾位與會的學者都是國內頗富盛名的史學研究專家,使得專長領域原非歷史研究的我,頓時感到萬分沈重的壓力。只是,在張館長和其他老師的鼓勵之下,當時的我只能硬著頭皮的接受主辦單位之邀請,並且不斷地懇請在座的學界前輩們不吝給予協助。

不過,由於場次的主題與學科領域和我過往的研究差距太大,也並非自己有興趣的研究課題,因此到了七、八月間,我還試圖想請主辦單位改邀韓國歷史學者撰寫此一場次之主題論文。但後來被主辦單位告知,還是希望以本土台灣學者的研究觀點來撰寫這個場次的文章,然後再請韓籍學者進行與談。因此,一直到了九月訪韓回台之後,我才開始構思與準備撰寫這篇文章。

沒多久後,竟突然傳來張館長訪美時的意外訊息。。。想起當日張館長的溫情鼓勵,讓我在寫這文章時,感到萬分的悲慟與難過。雖然宥於學術能力,無法把這篇文章寫得盡善盡美,加上與張館長並沒有過其他的交集,因此不敢在文章前面寫上「將本文獻給張炎憲館長」之類的字句。但希望這篇文章的嘗試能不辜負他的期待:用台灣本土觀點,檢視清日戰爭對韓國的影響,以及韓國從清日戰爭中所習得的歷史教訓。


題目:從「清日(甲午)戰爭」的歷史教訓思考當前韓國的外交安保戰略

作者:董思齊(台大政治學博士、師大東亞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論文摘要:

十九世紀末,在重商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的發展之下,原被稱為「隱士之國」(hermit kingdom)的朝鮮,終於被列強突破鎖國政策,在半推半就的狀況之下邁向了現代民族國家之林。在朝鮮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之中,最關鍵的事件當屬發生於1894年的「甲午戰爭」(韓國學者多將稱之為「清日戰爭」)。引發清日戰爭的導火線是1893年開始的「東學農民軍之蜂起運動」(東學黨事變),在東學農民軍蜂起與清日戰爭的背景之下,朝鮮親日政府出現並提出模仿日本明治維新的「甲午更張」(甲午改革),而在日本戰勝清朝之後,朝鮮王朝脫離了向清朝的封貢體制進而邁向獨立之路。不過,這種依附在日本帝國之下的獨立,最終難逃成為殖民地的命運。

1

在距離甲午戰爭已過了兩個甲子的今日,不論是台灣、中國、日本以及韓國的學界,從歷史亦或是國際政治的角度,早已對於「甲午戰爭」這個議題有了大量與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但由於韓半島的地理位置介於中國、日本以及俄羅斯之間,又是大陸與海洋的交會之地,加上美國對於亞洲政策的關心,使得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年後的韓半島仍舊是東亞權力平衡的重要戰略據點。此外,近年來在中國崛起以及美國重返亞洲的東亞格局之下,加上晚近日本與中國之間發生了多次島嶼領土和歷史問題的爭議,這也使得一百二十年後的韓國國內,再度興起了「二次清日戰爭」的恐懼。

2

以此,本文將透過回顧「清日甲午戰爭」對於韓半島政局發展的影響,從國際政治中中等國家外交的角度,思考在當前陷入緊張關係的東北亞局勢之下,韓國設定外交與安保的戰略與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