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文化研究學會、東北亞研究學會、東吳大學人社院東亞研究室籌備處共同主辦,「東北亞區域的國家想像與品牌打造:台日韓朝中俄的自我再現與他者理解【文化批判論壇】第106場」。地點:台灣國際會館。時間:2014年12月12日。頁7-11。此場會議為增加跨學科領域在東北亞區域研究上的對話討論空間,因此限定引言文字數為3000~3500字之間,且刻意不引用嚴格的學術格式,特此說明。
韓國與朝鮮的國家形象:
一個民族兩個國家,三種想像四種意象
董思齊(台灣東北亞學會副秘書長)
壹、前言:一個民族與兩個「不可能的國家」
曾被外人稱為「隱士之國」並有「小中華」之稱的朝鮮王朝,在經歷日本殖民統治之後,雖於1945年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光復,但因國際勢力的影響,最終只能沿著三十八度線分別由美、蘇兩國托管。1948年八月之後相繼成立的「大韓民國」(Republic of Korea,以下簡稱韓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以下簡稱朝鮮),至今則仍是國際認證的「分裂國家」,而雙方政府目前亦仍以「統一」做其終極目標。
這兩個共同被國際承認的國家,世人習慣以其相對地理位置來分別稱呼為South Korea與North Korea。而在華文世界中,若以韓國的觀點出發,一般稱為南、北韓;但若以朝鮮的視角出發,則稱為北朝鮮與南朝鮮。但不論如何被稱呼,這兩個擁有共同神話傳說、文字傳承,以及過往民族歷史記憶的分裂國家,卻都被外界附加了「不可能」的印象。
2012年,曾在美國小布希總統主政下,於2006-2007年間擔任「六方會談」美國代表團副團長的Victor Cha,出版了The Impossible State: North Korea, Past and Future(不可能的國家:北韓,過去與未來),這本書描寫美國對北韓政策的改變歷程,並描述其與北韓談判過程中所觀察到的這個外人難以理解的國家。無獨有偶的,在同一年稍晚,《經濟學人》駐韓特派記者Daniel Tudor,則從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觀察角度,寫名為Korea: The Impossible Country的書(中文版譯名為《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號稱單一民族的「韓民族/朝鮮族」,出現了兩個「不可能的國家」。
貳、他者眼中韓國與朝鮮的「國家形象」
雖然南北韓都被稱為「不可能的國家」,但是兩者的「不可能」,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一方面,韓國之所以不可能,是因其在缺乏自然資源以及面對敵對國家武力威脅之下,卻能夠跳脫發展的瓶頸,逐一完成經濟快速發展、政治民主化與創造韓流風潮的不可能任務;另一方面,在冷戰時期與其站在同一陣線的國家紛紛倒台或是轉型的同時,資源有限且主動與世隔絕的朝鮮,是唯一仍堅持社會主義路線並實現三代世襲統治的神祕國家。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選擇「完全的開放」與「完全的封閉」之差,可說是形塑這兩國今日對外人來說,有著截然不同國家形象的關鍵因素。
但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同,韓國與朝鮮都主動地對內與對外進行國家「自我形象」的宣傳。歷經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選擇積極與國際接軌的韓國,對於軟實力以及國家形象極其重視,除了宣揚「文化立國」之外,並將「國家品牌」的打造視之為提昇國家形象的重點工作。為此,李明博總統甚至成立了「國家品牌委員會」。而為了瞭解韓國國家形象與國家實力之間的關聯性,韓國「國家品牌委員會」與三星經濟研究所,共同開發了「國家品牌二元八角形」(NBDO:National Brand Dual Octagon,二元是指「實際」與「形象」兩方面,八角則是八個部門:經濟/企業、科學/技術、基礎建設、政策制度、傳統文化/自然、現代文化、國民、名人)模式。
根據2013年一月間由韓國「三星經濟研究所」所公佈的「2012國家品牌調查結果」報告書中顯示,自2009年至今的調查中在五十個調查國家裡面,韓國品牌的「實際」排名從19名到18名(2010)、15名(2011),到2012年的13名。而韓國品牌的「形象」排名,則從20名到19名(2010與2011)到2012年的17名。由此可見,韓國對於國家品牌管理的重視,某種程度反應到韓國的國家品牌之提昇。但其所擁有之形象,仍舊無法趕上其實際之國家能力。
雖然國家品牌委員會隨著李明博的下台而解散,但是現任的朴槿惠政府卻仍就重視韓國的國家形象。在今年七月間,韓國外交部公布了一份在2013年十月中旬,委託Samjong KPMG公司,針對世界十七個國家滿十八歲以上約六千名的成年男女為對象,進行的「以主要國家為對象的韓國形象調查(2013)」的跨國調查結果。而這項調查的目的是韓國為了推動「公共外交」所進行的國家形象基礎調查。依據這個調查,在滿分五分裡面韓國所獲得的國家形象分數為3.3分。39%左右的受訪者想到韓國時,給予了肯定的印象(其中,最新技術5.0%、先進國1.1%以及開發1.0%為前三大理由);41.8%提出了中性的印象(其中三星佔3.0%、Psy的江南Style佔了1.3%、亞洲和泡菜則各佔了約1.0%);而約有15.2%的受訪者,提出否定的印象(包括了戰爭3.0%、北韓1.3%、矛盾衝突0.6%、核0.3%)。
有趣的是,關於韓國的負面印象中,雖然,韓國內部矛盾(例如國會鬥毆)亦被認為負面形象的來源,但舉凡戰爭、北韓與核武,都與「朝鮮」這個敵對國家有關。而朝鮮所欲塑造的國家形象,則可以由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一書的中文主標題「我們最幸福」來做最好的註解。
嚴格控制內部社會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不論對內或是對外,都宣稱其在偉大的領導人帶領下,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能敵檔美帝這個邪惡資本主義勢力的國家。這個以主體思想為中心的國度,因不受資本主義與其他種族的血緣所污染,所以是「最純淨的種族」,而世界上沒有什麼值得讓他們羨慕之處。一張張宣傳海報,一幕幕大型閱兵、試射火箭、試爆核彈,以及發射人造衛星影像的影像,則是北韓對內與對外進行自我宣傳的手法。目的在告訴他者:這是一個強大且不容欺侮的國家。
参、三種不同的在地想像與四種他者所觀察到的意象
朝鮮由於對外資訊封閉,因此除了政府宣傳之外,一般人民對於外部世界的理解所知有限。從「脫北者」的訪談與文字報導中我們可以了解,即便朝鮮在與中國交界處有許多黑市交易進行,有辦法的人能看到韓劇或接觸到有限的外部資訊,但絕大多數被統治者在單方面通從政府的宣傳之餘,每天所面對的,主要是關乎溫飽的生存之戰。我們無法確定朝鮮的人民是否真相信自己是最幸福的民族,但可確定的是,朝鮮人民無法多元以及自由的想像自己的將來。
而相較於封閉的朝鮮,選擇開放的韓國就顯得複雜的多。雖在民主化之前,南韓民眾若是有外於軍事威權政府的政治想像,一律會被視為「從北」的「北魁附庸」。但在地域主義與兩黨政治運作之下,民主化過程中的韓國社會,逐漸分成了支持保守與支持進步的兩大陣營。進步陣營在金大中與盧武鉉主政時期,以對北韓開放性的陽光政策做為主軸,持續不斷地以經濟援助北韓,並且協助工業開發;但李明博上台之後,選擇與北韓保持距離,並且縮減對北韓的經濟援助與工業開發計畫。政策上的差異,顯示的是進步陣營與保守陣營在對北觀感、對美政策,以及對兩韓統一模式上的顯著差異性。而對北韓的態度,也成為「南南葛籐」(南韓境內,南韓人與南韓人對於政治價值理念以及統一方式認同的差異)的來源。而年輕人之中,甚至出現不希望南北統一的想法。
因此,總結來說,朝鮮與韓國合起來共有三種對於自己現在與未來的想像。不過,若跳脫在地觀點從外部觀察,雖說韓國政治、經濟與文化上屢屢創造奇蹟,並且在東北亞區域中已有一定之地位,但對韓國的觀感卻呈現兩種極端的方向:一方面積極與全球接軌的韓國,透過三星等國際性的品牌,以韓流商品的推動,逐漸塑造出其具有國際化與全球化的意象;但另一方面,不擇手段執著於求勝的韓國,則出現了抄襲盛行以及什麼都是韓國人的負面觀感。相反地,集中國家資源發展核子武力的朝鮮,外人一方面則多認為其執政者欠缺理性,國家與人民貧窮落後,政權隨時都有崩解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卻又恐懼其核武能力,並認可其做為「流氓國家」與「邪惡軸心」的國際地位。
不論是在「開放」的前提下,致力於發展經濟文化的韓國,亦或是在「封閉」的狀況之下,醉心於開發核子武器的朝鮮,在「壓縮時間爭取發展」之下,結果兩國在世人的眼中,皆呈現出兩極化的評價。
肆、結語:統一的課題 - 重建共同體的想像
面對朝鮮的三代世襲政治,出於對其新任領導者領導能力的懷疑,韓國開始加快其對統一的準備。朴槿惠總統今年三月間在德國德累斯頓工學院(位於原東德境內)發表了「德雷斯頓宣言」並提出了三個主張:一、解決南北韓居民的人道主義問題;二、為南北韓共同繁榮構建民生基礎設施,以及;三、恢復南北韓居民間的同質性。而在七月間,更是成立了直屬於青瓦台之下,做為總統諮詢單位的「統一準備委員會」。顯見韓國統一議題的關切。
但如何擬定與設計合乎時宜的「統一教育」,卻成為目前韓國國內最棘手與頭痛的問題。即便統一仍舊是韓國國內的主流共識,但經歷了長期南北分斷的事實,即便是當年的離散家族也早已各自落地生根。而對年輕人來說,國家的統一問題則遠不如其民生經濟問題重要。我們可以從近來韓國總統選舉時,民眾對於政府政策議題重要性的排列中,「民生經濟」遠高於「統一外交政策」的這點上,便可得知。
因此,肇因於南北分裂之後不同政治發展歷程所形塑出的韓國與朝鮮國家形象,以及各自政治社群中對於國家社會的想像,要如何透過對「韓民族/朝鮮民族」的重新定義來面對南北韓的統一問題,將是仍主張統一的雙方政府無法逃避的嚴肅課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