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寫作,我個人的方法常常是就先觀察議題,然後先不管想得完不完整馬上先紀錄下想法,並且貼出在FB上面,再看有沒有人能給些回應。

先不管別人的回應是一句或兩句,往往到最後都可以刺激出更多的想法。之後再就稍有討論之後的想法,順一遍後轉到網誌上,做這動作主要是方便以後回頭來查詢,並且比較好再修改。

其實我一開始並沒有很有意識到做這件事情的功效。但後來發現有幾個好處:

一、多做幾次會發現自己比較有所關懷,或自己必須去關懷的部份為何。我發現,就自己的關心上,我會寫與韓國政治有關的部份;就他人所關心上,我會寫別人對韓國有興趣的部份;就授課需求上,我開始整理關於韓文或韓國政治的補充教材。

二、同一個議題以不同角度來寫時,會引伸出更多自己未曾注意到的面相。雖然有時候自認為對一件事情很瞭解,然而多逼自己用不同的面相來觀察時,往往會發現到過去未曾注意到的盲點。

三、我們學術工作者的寫作習慣,往往都是需要一段時間的醞釀,建構好理論概念後才覺得能下筆。因此對於剛發生的事物,並不習慣新聞學式的馬上反應。然而,也就是如此,有時候沒辦法將理論與現實結合。因此這樣的練習可以讓我們保持與現實感的連結,並且可以找到很多有趣的研究主題。

只不過,這樣的練習到底值不值得,我也有些懷疑,主要理由是:

一、閱讀者習慣的改變,使得期待的回應不若過往寫部落格的效果。以前我跟幾個朋友都有寫部落格的習慣,彼此都會在對方文章下面留言討論,事實上激發出不少有趣的想法,但現在,的確是比較難期待深入的討論。

二、直覺式的反應寫多了,多少也會對會對學術文章的寫作產生反彈。主要是寫網誌不用每句話都引經據典,也不用每件事情都很明確地求証,這種寫法其實比寫學術作品爽快許多。。。

三、最後則是時間的問題。雖然寫每一篇不花多少時間,但時間還是在這樣的寫作中過去,而且,事實上並沒有辦法化作為學術工作領域上實際的credi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