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安哲秀選擇退選之後,韓國總統大選在確定是「朴槿惠vs.文在寅」兩強競爭與「新世界黨vs.民主統合黨」兩黨對決的格局之下正式開跑。但在選舉正式開跑之後,我們卻發現到,比起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張,雙方陣營更熱衷的是對競爭對手的攻擊。
 

①號,「做好準備的女總統」,朴槿惠;②號,「以人為優先」的「文在寅」。

影響選民投票決定的因素:「候選人」、「政黨」與「政見」?

理想的民主選舉競爭之下,理當由參與競選的候選人提出一己(或一黨)之「政策」主張與意見,交由選民評斷與比較之後,再做出投票的決定。然而在常態性的選舉競爭之下,「政策主張」的方向往往會與「政黨」產生結合,而在政黨體系為兩黨制的國家裡面,理論上政策方向也將被推向「兩極對立」的局面。

 

但對於韓國選民來講,在1998年首次政權輪替之後,金大中與盧武鉉政府的十年執政期間,對比其後將近五年的李明博主政時期,進步與保守陣營表面上「政策主張」的差異性很大,然而對人民的感受來說,實際上「政策結果」的差異性卻不明顯。此外,從三強鼎立到目前的兩強相爭,除了安哲秀與文在寅進行過一場沒有主題的電視辯論會之外,候選人還未真的進行過政策辯論。由此反應出來的,則是選民與候選人共同地對政策議題的不予以重視。


韓國此次大選中,「負面選舉」的類型
 
在選民與候選人對於正面表述的「政策選舉」(因為我政策好,所以選民你得選我)漠不關心之下,負面表述的「負面選舉」(因為對手有問題,所以你不要選他)就成為選舉活動的主流論述。對對方陣營的負面攻擊,則集中在兩大方面:一是針對候選人個人;一是針對候選人所屬陣營。
 

一)針對候選人個人的負面競選

1)公開質疑對方的個人能力與經驗:
 朴槿惠陣營指稱:「文在寅只擔任過盧武鉉的秘書,不若擔任過五屆國會議員的朴槿惠,瞭解實際政治狀況」;

文在寅陣營反稱:「朴槿惠僅僅擔任過議員職位,不若擔任過青瓦台首席民政秘書官的文在寅瞭解民生經濟」。

 

2)意有所指的相互人身攻擊則包括:

朴槿惠陣營對文在寅在NLL問題之上,有親北(賣韓)的質疑;

朴槿惠陣營對文在寅等親盧派律師,個人資金異常增加的質疑。

 

文在寅陣營對朴槿惠不願說明「正修講學會」資金來源的質疑;

文在寅陣營對朴槿惠身為獨裁者之女,面對過去史問題的質疑。

 

兩相比較之下,由於朴槿惠的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她面對的挑戰比較不好回答。因為她必須處理其父朴正熙主政時,所遺留下來的過去史課題。因此,朴槿惠拋出了:「難道民主統合黨在跟我已經過世三十年的父親進行選舉嗎?」的回應。

 

二)針對對方陣營所展開的攻擊

1)比較不重要的是,針對兩人週邊「親信」的品格與道德操守,所提出的質疑與挑戰。特別是親信的「貪腐議題」與「金權政治」之間的關聯性。

2)相對重要的,則在於過往兩黨「執政能力」的比較,也就是「盧武鉉的參與政府」vs.「李明博的MB政權」的政績比較。


對於過去政績的批判與挑戰 
 

相較於對候選人個人或周遭親信的零星與分散式攻擊,對於兩黨「執政政績」的攻勢,就顯得有系統與火力集中多了。朝鮮日報在這篇名為"[選擇12.19]青瓦台對文在寅陣營:「MB是零分政權」的發言,回應:「總是最先克服世界經濟危機」"報導裡面,青瓦台分別針對民主統合黨攻擊李明博政府的四大項目,提出了回應。這四大項目包括:①經濟成績不及格;②物價管理失敗;③兩極化現象加深;④未能增加工作機會。其論辯內容簡單地翻譯整理如下:

 

①經濟成績不及格

民主統合黨:不但「747公約」(經濟成長率7%、平均所得4萬美金、世界第七位經濟大國)全然失敗,過去四年平均成長率為3.1%,低於盧武鉉政府的4.3%;世界經濟的地位還從盧武鉉政府時的第14位,後退到第15位。主打的四大江計畫,則是一點都沒有經濟時效。

青瓦台回應:李明博政權經過兩次經濟危機,怎可拿之來與景氣好的盧武鉉時期比較?盧武鉉時期雖然有4.3%的成長,但當時世界平均是4.8%;李明博政府的3.1%成長,面對的則是世界平均2.9%的成長。此外,韓國還進入了「20-50俱樂部」。

 

②物價管理失敗

民主統合黨:盧武鉉時平均物價成長率為2.9%,李明博政府是3.6%;此外公寓年押租金平均長了7.6%,因此實際所得長長將只有1.1%。

青瓦台回應:雖然公寓的年押租金有所增長,但是房價的成長率顯著的降低。盧武鉉政府五年間,房價成長了24%;李明博政府時代只有14.6%。此外,對比國際油價的上漲,其實物價上漲沒有那麼多。

 

③兩極化現象加深

民主統合黨:李明博政府的以「成長、輸出、大企業、富者、首都圈」為中心的經濟政策,造成內需萎縮,中小企業、庶民以及地方被排除在外。因而造成兩極化現象的加劇。家庭負債增加,吉尼係數也從2007年的0.431,惡化為2010年的0.446(依照國稅廳計算方式)。

 

青瓦台回應:李明博政府執政之後有持續改善中。2008年的0.292,好轉為2011年的0.289(依照統計廳計算方式)。中產階層的比例還從2008年的62.7%,增加到去年的63.8%

  

④未能增加工作機會

民主統合黨:李明博政府宣稱要年增60萬個就業機會,並且將青年失業率從7%降至3~4%。但實際上,年平均增加的工作機會為20萬個,青年失業率則為7.7%。

 

李明博政府:在全球金融危機之下,比起金大中政府增加了95萬個、盧武鉉政府增加了126萬個工作機會,李明博政府至今增加了127萬個工作機會。


以上為該則新聞簡單的翻譯與整理。相信台灣的讀者們對於上述雙方論述的邏輯並不會太陌生。事實上,政治人物都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數據,來攻擊對方,並訴說對自己有利的故事。有趣的是,即便雙方在論述過程之中舉出了一連串的數字,但無法實際論證到的,卻是最重要的「人民的實際感受」。而由於台韓的政治結構實在有太多相似之處,這邊「青瓦台針對民主統合黨批評的回應」,整個論證「邏輯」其實跟台灣的狀況一模一樣,所以把這一部份給翻譯出來,提供比較研究的參考。


 不過,朝鮮日報為了平衡報導,還有另外一篇名為:"新世界黨:「盧是全面破產的政權」…民主黨:「清算了威權主義」"的文章。其中提出了四項新世界黨對盧武鉉政府的批評,以及民主統合黨的回應。四項批評點包括了:①大學學費爆增;②住宅價格爆增;③稅金暴漲;④中產階級減少。但整個攻防與論述的邏輯,其實與上面這一篇報導類似,而由於脈絡更偏重韓國本土的社會情境,因此就不再多做翻譯。 
 

「廢族政權的核心勢力」與「維新獨裁殘存的代表」之對決?
  
不過,在針對對方陣營的諸多攻擊之下,朴槿惠陣營與文在寅陣營選擇為對方定調的邏輯卻略有不同。
 

左為盧武鉉,又為朴正熙。此次選舉在雙方互為對方定調與操作之下,成為「廢族政治勢力」與「維新獨裁之後」對決的格局。
 
由於文在寅本人在「政治」上面,給選民的形象並不清晰,但其與盧武鉉之關係,並且以「盧武鉉意志」繼承者之姿,在民主統合黨的黨內初選中勝出,則被眾人所熟知。因此朴槿惠陣營將文在寅定位為「廢族政治的核心勢力」。

「廢族」一詞,原指「因為祖先犯了重罪,受其影響,所以無法做官的人」。事實上這是過去民主黨系譜之中「親盧派」的自稱。在盧武鉉執政中後段,國會與地方選舉的挫敗使得「開放的我們的黨」政治版圖大幅縮減,令親盧的政治人物們發出了成為「廢族」之感慨。但在盧武鉉自殺身亡之後,2010年六月的地方選舉之中,親盧勢力再起,如今甚至代表民主統合黨出來角逐總統大位。因此朴槿惠陣營便以「廢族政治的核心勢力」來暗喻盧武鉉主政時期的政治失敗,並諷刺民主黨黨內政爭的慘烈。
 
相較於保守陣營對「盧武鉉執政」的批判,文在寅陣營無法藉由打擊「李明博政府」的執政中來完全獲利。其理由在於,於朴槿惠的出線,以及大國家黨改名為新世界黨,事實上某種程度也是對「李明博政府」執政無能的改革宣示,因此比起花力氣攻擊MB政權,民主統合黨更直接地針對朴槿惠的出身進行攻擊。

關於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其歷史地位有非常兩極化的評價,但就算是認為其對韓國經濟成長與現代化有著不能否認地貢獻,但對於企圖建立永久執政的「維新體制」,卻很難為其辯解(當然,有個北朝鮮共產黨可以做其論證基礎)。事實上朴槿惠面對過去史的質問時,常會顯得難以回答。例如對於「人革黨事件」的看法,對於「正修講學會」的意見,朴槿惠都很難做出清楚與立場一致的回應。因此文在寅陣營便以「維新獨裁殘存的代表」,來提醒選民,朴槿惠是獨裁者之女,並且是威權獨裁的餘孽。

 
「負面競選」的效能性

事實上,向後看的負面競選策略,雖然一開始看似有效,但用多與用久了,只會產生選民們「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結果。 長遠來看,其效果是一時的,且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選舉不只有「往後看」,還必須要「向前看」。因此,無法為選民所關心的議題提出實際可行的政策之下,將導致政治效能感的低落,使得選民的投票率越來越低。然而,在韓國目前的政治格局之下,顯然地離「政策選舉」還有一段很長遠的路要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isd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